王妙瑞
老市府大楼在建成百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结构围合。市民政局原来在二楼,1978年底我从部队复员回来分配在该局。第一天去报到,走进江西中路215号大门,在一楼楼梯口,首先看见了走廊墙面前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文“按照上海人民的意愿建设人民的新上海”,陈毅1950年5月28日题。立碑不大,正好能被人目视。碑旁是市劳动局会议室,斜对面第一间房子是原来陈毅市长的办公室。
这块碑是老市府大楼的宝,凝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和信念。上海解放的第一面红旗在这里升起,见证了上海回到了人民手里。后来我每天上班经过此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勉励自己,要为人民服务,好好工作。1981年电影《陈毅市长》在老市府大楼开拍。我下楼看拍片,扮演陈市长的魏启明穿着黄军装,手里拿着剧本,从底楼到一楼的台阶上来回走对台词,他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声音洪亮,外形太像陈毅,演技更神似陈毅。中午演员在劳动局会议室就餐,附近新城饭店送来了浇头河虾的面条。我对“陈市长”说,你是首长可以开小灶,一碗面几只虾,还不如我在老市府大楼食堂吃得好。魏启明说:同志哥,咱比当年的陈老总吃得好多啦!
老市府大礼堂是孕育城市美的园地。当年一场文艺演出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那天一男一女报幕员走上台,观众的掌声特别响亮,因为大家第一次见到报幕员的衣服上佩戴了一枝花。就是这件细小的道具,让人看到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大都市,首先在这个大礼堂激活了爱美的萌芽。不久上海第一条彩砖路面在外滩出现了。那时西藏路南京路有个环形天桥,一个雨天我特意上天桥去看南京路的伞景,过去的黑伞像乌云笼罩,现在缤纷伞面像一片彩云。战友谭建华担任上海时装公司总支书记,请我去观摩新成立的时装模特队表演。外滩亮灯工程也成功了,上海更美了,世界的目光聚焦外滩。
当时社会上流传一句顺口溜,形容残疾人生活“父母在靠父母,父母不在跳黄浦”。我看了新民晚报转来的一封群众来信,一名家住虹口武昌路的二十多岁残疾人,迫切想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赵超构社长在来信的左上方写了一段关爱语气的文字,请市民政局协助解决。我骑车上门了解情况,问题很快得到处理,但全市还有几千残疾人需妥善安置。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办公室配合地区科开展调研,我骑车跑遍全市十区,坐车跑遍十个郊县。后来在各方通力合作下,福利工厂得以快速发展,上海成为全国安置残疾人的排头兵。我写的新闻稿在晚报一版刊出,人民日报迅速转载。1985年民政部在大连召开全国会议,“上海经验”广受好评。
改为博物馆的老市府大楼不久将部分对外开放,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楼里我工作过十多年,不会忘记它所蕴含的信仰和希望的力量,这个力量激励我努力工作了近5000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