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不急 智慧快餐 风吹麦浪 养花 走过中年之路 从芸洲到淤上 回望“六一节”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05-28

走过中年之路

北北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己是谁,不再追求名利或青春的外衣时,我们知道已经走过了中年之路。”看到《中年之路》中的这句话,我做了标记,并在心中暗自庆幸。这本书出自美国作家、荣格派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霍利斯之手,副标题为“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主要内容是基于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分析35岁之后如何摆脱他人期望下的“临时人格”,形成自己真正的人格。此书对于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很有裨益。

为什么活力总是和“青春”二字相连?为什么中年人总是看起来很疲惫?这是因为中年的倦怠感,这种倦怠感不仅来自工作,而且来自亲密关系。人到中年,大多数人的工作遭遇瓶颈期,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工作怎么再做出花来?能继续上升吗?还是切换赛道?抑或是创业?中年人事业面临的问题是:要么此时改变,要么永远不变。改变意味着巨大风险,风险让人心生畏惧,而不变却让人失去激情。亲密关系对中年人是更大的考验。前不久,即将离任的37岁芬兰总理桑娜·马林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离婚,结束持续了19年的亲密关系。总理夫妻在2020年结的婚,前面16年都好好的,偏偏才结婚3年就不好了。这并不奇怪,符合书中关于亲密关系问题的阐述“要么婚姻成为人们内心压力的主要来源,要么离婚成为踏上中年之路的起点”。

追溯倦怠感的来源,并非简单的“审美疲劳”,新鲜感的丧失,更深层的原因是人到中年开始反思,这份工作是否真是我之所爱,我愿意为它持续付出我的心力;这个人是否真是我之所爱,我愿意向其交付灵魂。在寻找真义的过程中会质疑意义,有人在质疑中放弃,有人在质疑后坚持。反思是痛苦的,它意味着精神的高度内耗,在矛盾中寻求解决之道,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无解,但痛苦的历程就是意义本身。

这一历程给我个人的启发是,少外求、多内求,审视内心需要——内心的真正需要。人生在世,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温莎公爵为了美人放弃王冠;马斯克工作第一,女伴最是留不住。年轻时总是什么都想要,但走过中年之路才明白,人只能求最重要的一样,求仁得仁已是命运的眷顾。因此中年是一条取舍之路,舍去虚荣、回归本质;舍去形式、追求内容;舍去无谓、奔赴热爱。走过中年之路,方懂得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最重要的人和事。

中年之路不好走,身为总理的桑娜·马林尚有无法连任、婚姻终结的困顿,况乎常人。但谁又知道,卸任总理、恢复单身后的她是否会焕发新生;从新的起点走向中年之路的她,十年后会不会更加精彩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