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根发
我的书架上,至今保存着一本1975年12月出版的《历史研究》杂志和一本1975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校刊,每次看到它,都感慨万分。
1974年12月,我从上海冶金机械学校毕业分配到江苏沛县大屯矿区姚桥煤矿工作后,在上海经过短暂培训,于1975年4月24日响应“扭转北煤南运”的指示,到江淮煤田去“大干快上”了。次年一月初,回上海探亲。那天一大早,我乘矿区班车,从姚桥矿到大屯煤矿指挥部(相当于矿务局),再从指挥部乘长途公交车到徐州火车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我拿着行李,在门口等着进站。车站空旷,很少人影,江淮大地的一月,寒风凛冽,全身冻得瑟瑟发抖,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好此时,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吆喝声:“胡辣汤,胡辣汤!”原来是小贩在叫卖徐州地区特色小吃。远远望去,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味儿扑鼻而来,在寒冷的冬天,是多么诱人啊!我快步走了过去,正准备买,恰好看到隔壁路灯下有一个小书摊。在昏暗灯光下,我看到有《历史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等杂志,拿着马上就翻了起来,翻到后面定价一看,《历史研究》4角5分,另一本2角6分。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好生欢喜。那时候,我每月工资才30多元。
再回到胡辣汤摊头,问了问价钱,好家伙,要8分钱一碗,太贵了。我还在犹豫不决时,车站广播已经响起来,进站的时间到了!夜晚的广播声传来,特别清晰。我把两本杂志小心翼翼放在旅行袋里,快步走向车站,此时心情愉快,饥饿寒冷感觉也没有了。从此,这两本书伴我至今,从这一天开始,我对历史更有了兴趣,每月订了《历史研究》。而那美味的胡辣汤,我再也没有尝到过,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离开大屯煤矿40年后,在矿友陈矿长等的陪同下,我又去了那里,参观曾经工作过的460米深的矿井。临行时,在矿区慢走,恍恍惚惚,产生了幻觉,说不清的复杂情感,涌上心头……告别矿区,我们驱车又到了徐州火车站。火车站也早已面目一新,雄伟壮观,再也听不到小贩们胡辣汤的叫卖声了,也看不到小书摊了。真是“旧貌换新颜”啦。我想,就算依然有小贩们在叫卖胡辣汤,我会不会再去尝尝呢?说不定也不会去了,怕没有当年那种味道,没有那种感觉了!那就把美味留在心里,永远留着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