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发布 奔赴星辰大海,中国步履铿锵 出征  神十六“叩问苍穹”  期待  第二次“太空会师”
第3版:要闻 2023-05-30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发布

上海处于第一梯队 高素质人才仍稀缺

本报北京今日电 (特派记者郜阳)在2023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发布。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中国大模型中,已有半数以上大模型开源,高校/科研机构是开源主力。

京粤浙沪领跑

“从全球已发布的大模型分布来看,中国和美国大幅领先,超过全球总数的80%。美国在大模型数量方面始终居全球首位,中国从202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与美国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介绍。她带领团队编写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4个省市和地区在开展大模型研发,第一梯队是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其中北京已发布38个大模型。在模型领域分布上,自然语言处理仍是目前大模型研发最活跃的重点领域,其次是多模态领域,在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领域的大模型还较少。

报告还指出,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是大模型人才相对较多的地区,但人才总量仍然稀缺,大模型具有较高门槛,需要高素质AI人才,目前各地大模型人才数量均不充足。

从开源创新生态上看,中国大模型中,已有半数以上大模型开源,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开源数量和开源影响力均居国内前三,“清华大学的ChatGLM-6B、复旦大学的MOSS以及百度的文心系列大模型开源影响力最高。”赵志耘说。

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预见,语言大模型不会是最终的形态,跨文本、语音、视觉等多模态的大模型正在快速成熟,最终将实现自主学习、实时交互。”当天的论坛中,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指出,“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加快实现个性化、专属化的数字医院愿景”。

吴朝晖还判断,人机交互技术将日益革新,将满足情景感知的自动化、实时化和个性化要求,持续颠覆用户体验的同时,达到了智能增强的目的,进而产生超级智能和融合智能等新形态。

面向未来,他发出四点倡议:坚持开源协作,坚持场景驱动,坚持技术向善,坚持开放理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