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两棵花树 优哉游哉 “雌黄”何谓 体验“断舍离” 国家队那些事 冰镇八爪鱼 静安公园往事
第13版:夜光杯 2023-06-02

静安公园往事

张谷平

今日静安寺对面的静安公园,原是1876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的静安寺公墓,俗称“外国坟山”。占地60亩,至1928年,短短52年就宣告满员,再无扩张余地。1952年市人大通过迁葬提案,改建为静安公园,1955年建成对外开放。

上海解放前后我家曾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我的姑父在上海镭锭医院(今肿瘤医院)上班,宿舍就在那里的木板铁皮房。我母亲原在江苏武进务农,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来住过几次,1949年5月25日,她就在这里经历了上海解放的日子。解放后,环境安定了,母亲也几次带我到姑父家小住了些日子,那时我也有5岁了。在一个农村孩童的眼中,墓园与乡间是截然不同的神秘世界。高低不一的十字架、雕像、碑石、棺椁,或独身站立,或排列成行,远望是一片错综复杂的石块森林。风轻抚着石雕,雕像蒙眬的眼睛注视着静穆的墓园,石砌的小路落满了褐色的树叶。时有外国人三五成群前来祭扫,献上一束束鲜花,灰白的鸽群在上空盘旋。有时母亲带我路过有高烟囱的火葬场,会看到老工人在火化的骨灰里扒拉没烧化的骨粒、纽扣,细致地把它们拣出来,分别装入几只外观精美的盒子,问他何用,老人也从不回答。有时母亲也会带我散步去北大门,驻足观看路对面前寺后塔、佛殿破旧的静安古寺。

顽童很快就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墓园成了我玩耍的乐园。在这里,更遇到了另一些暖心的事。

当时宿舍区已驻有解放军,我们的板房与背锅挑桶的炊事班为邻,领头的班长大家都叫老魏,是北方人,身材不高却迈着稳健的步履,微黑的脸膛,闪露着沉着刚毅的神色。喜欢串门的我很快成了炊事班的“常客”。每逢包了饺子、蒸了包子,老魏都会给我送来一大碗。那时供应的配给米质量很差,掺杂的沙砾不少,来来去去常见老魏在大木桶里淘米。那木桶比我还高,几十斤米也只占半桶。老魏总是用舀水的大勺,盛了半勺米慢慢在水中淘洗,直到筛去底下的砂石,细致入微,聚精会神,那是他的日常功课。

有次改善生活,老魏操刀剁馅,包了牛肉圆。由于圆子多,大煤炉烧煮时油沫外溢冒烟起火。老魏见状,分开手足无措的战士,大喊一声:“不能泼水,让我来!”只见他用一件值夜班穿的军大衣捂上去,熊熊火舌,瞬间成了缕缕青烟。

难忘的四个月过去了,解放上海的功臣要移防了。一个霞光满天的清晨,连队要摄影留念。百十号人或站或坐排好队形,老魏见我正在旁边看热闹,就走出来抱起我交给坐在正中的连长。很可惜这张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母亲竟未能如愿留下一张……

如今浏览静安公园,只有入口处32棵两排百年法桐组成的林荫大道和园西北的大理石凉亭,那十根罗马柱雕刻精细,还可算是当年的原件,其余统统都是后建的新景观了。苍黄翻覆,换了人间。静安公园的沧桑巨变,不正是中国人民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主宰自己命运而崛起的一个缩影和见证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