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主题教育如火如荼,问“题”于民渐入佳境!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一“问”激起千层浪;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一篇篇办实事、解民忧的文章正在破题。
新民姓民,为民分忧是一贯的优良传统。牢牢贯彻主题教育12字总要求的“问‘题’于民”系列三个新特点扑面而来:
从一家一户到千家万户。“问‘题’于民”的题目往往不局限在一家一户一人一己感受,而是关涉千家万户:车水马龙路口,信号灯遮蔽影响行车安全;熙来攘往的车站,电梯停开,乘客上下太吃力;日常用餐食堂,覆盖面还不够广……出题人的视角从“我”扩大到“我们”,推己及人、由小及大,出私域入公共。一枝一叶总关情,个案问题可以特事特办,相对容易,但只能惠及个体当事人;共性问题需要系统整改,甚至建章立制,相对较难,但却能惠及众多当事人。
从动笔杆子到扑下身子。“问‘题’于民”,问题来了,媒体怎么做?不是只动“嘴皮子”“笔杆子”,而更要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不是只做“二传手”,一转了之、一写了之,自我开脱“尽言责不尽事责”。不尽事责,何来“实”效?一个个现场跑、一个个电话打、一个个问题抛,绝不止于“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完只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媒体的视野中探寻、调查、研究;一个又一个问题,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中改善、推进、解决。
从“解忧”到“优解”。“问‘题’于民”中体现的“民忧”,大多可以看作是“甜蜜的烦恼”,是要“好事做好”“好上加好”:如果不是有一方绿地令人心旷神怡,就不会有如厕不便的烦恼;如果不是有一键叫车的方便快捷,就不会有扬招杆少人问津的尴尬;如果不是有一桥飞架的快速通行,就不会有“出行贵”的不满……既是谋求解忧,更是寻求“优解”甚至千方百计找到“最优解”。无数个“优解”集合,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注解。
“问‘题’于民”,没有坏的问题,只有坏的答案,好答案的写就,靠党和政府各级职能部门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于民”,问题都来自于民,从人民群众口中说出,答案也同样来自于新时代的各项新发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