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 拜宁族艺术家 王凯 摄
盾牌 阿尤祖艺术家 王凯摄
刻纹珍珠贝和发编腰带 王凯 摄
祖先夫妇雕像 王凯摄
槽鼓 王凯 摄
独木船 徐佳和摄
吊坠或头饰 王凯 摄
辩论凳 王凯 摄
浦东美术馆的展会现场 王凯摄
徐佳和
近日,一场展示“大洋洲的艺术与传承”的展览在浦东美术馆与公众见面。此前在上海举办的文物艺术品展览大多以欧洲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为主,此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带来的包含大洋洲独特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展品,或许能让观众从另一扇窗户观察世界的丰富多彩。——编者
6月1日起,“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展”在浦东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展出的110余件/组作品横跨四个世纪,这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首次登陆上海。这些来自大洋洲的艺术品之所以令人着迷,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更因为它们所具备的实用性。这些如今的艺术品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探险纪念,诸岛间航行的独木舟、雕刻华美的船和桨,还有用木条做成的航行地图,都是人类创造的奇迹。它们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82号大街,以200多万件藏品和1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著称于世。它与北京故宫、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一起,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彰显和讲述的一切,比它所在的纽约城更加深刻和厚重。艺术史学家马克斯·霍莱因于2018年担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在浦东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他接受了新民晚报的专访。
新民晚报:大洋洲的艺术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占据怎样的一个地位?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进行巡展?
马克斯·霍莱因:大洋洲艺术收藏一般不参与巡展,这是它们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走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藏品由洛克菲勒第三代家族成员纳尔逊·A.洛克菲勒从大洋洲各地收集而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首次公开展出。这不是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品而是作为同希腊艺术一样高级别的艺术作品的展览。上海这座城市具有非常大的能量,我在四年半前来过上海,当时浦东美术馆还是一个大工地,这次前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如果这次与浦东美术馆的合作只涉及绘画,布展可能相对简单,搭建也容易,但这次的展品种类多样且脆弱,对于展览方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次难得的成功典范。
新民晚报:大洋洲的文化对我们而言非常陌生,亚洲的观众能在这个展览上看到什么?
马克斯·霍莱因:这次展览中的雕塑作品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雕塑作品,他们兼具了实用性,同时携带了大洋洲岛屿文化和精神能量。大洋洲的艺术品往往与航行和迁徙有关,大洋洲大大小小的岛屿数以千计,这些艺术品也是当时的实用性船只,它们联系起了各个岛屿,毛利人的表演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大洋洲的文化至今依然活跃有生命力。对于亚洲观众而言可能代表着彼此之间的好奇,又产生相互关联。
新民晚报:这个展览的成功是不是意味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展览与中国合作?
马克斯·霍莱因:在中国没有关于大洋洲的艺术收藏,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大都会”与中国有许多联系,我们曾经和上博、国博都有过合作,我们也有许多员工来自中国,文物修复部门中就有中国员工,我们期待与更多的中国城市有合作机会。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专门展示亚洲艺术的展厅,我们也会共享我们的研究。
新民晚报:过去的5年里,大都会博物馆也经历了闭馆,您觉得博物馆的功能是不是因此发生了变化?
马克斯·霍莱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超过2000名员工,我们在过去5年里经历了很多变化,个人层面上有了负面的人生经验,博物馆作为机构的角色也有所变化。博物馆是一个让所有人对话聚集之处,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搭建桥梁的地方。人们是去博物馆观看艺术,人们也是去博物馆看望彼此。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看”的地方,也是一个学习和体验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