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伯牛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随即衣锦还乡,在湖南打了大半年的“摆子”与“秋风”。打摆子,谓此身已是金马玉堂中人,在家乡地方待人接物,架子很大,口气不小,颇有不可一世之概;打秋风,则谓从亲戚、朋友、乡绅、土豪与地方官处,收到不少红包,吃了不少酒席。二语皆曾国藩自道,不是诽谤。在家耍一年,他才到北京正式上班。从此,他才真正明白长安居大不易的滋味。缺钱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赘,发现自己学问不够才是最令他苦恼的事情。当然,能在严格而艰难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年未而立做了翰林,成为传统中国的精英,已经很不容易。所谓学问不够,不是说在当时四亿国民中,他水准如何,而是看与在京的精英比较,他水准如何。很不幸,曾国藩自觉不佳,生怕再不努力就要失了“词臣体面”。
凡人读书皆有课程,曾国藩也不例外,用他的话说,就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日子怎么分刚柔,难道是硬一天,软一天?非也。解释很简单,就是单日与双日。单日读经书,双日读史书,这是曾国藩读书课的基本日程。
经书与史书,是泛称,具体是哪些书呢?国藩认为,除必读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一些不得不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的书,其中以《史记》《汉书》《庄子》与《韩愈全集》最为重要。国藩的朋友发现,在写重要文章,甚至写奏折之前,国藩总会随手抄起一册韩文,翻来覆去地看,直到看出了灵感,才开始写自己的文章,可见韩愈对他十分重要。此外,还有四种必读书。先说《资治通鉴》《文选》与《古文辞类纂》。《通鉴》是编年史,从先秦讲到五代,是国藩“柔日读史”的主打书目。《文选》是先秦至南朝的古代文学选集,《古文辞类纂》选录从战国到清代的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散文),二书也在传统读书人的基本书目,不必详说。值得多说两句的是国藩自己编选的《十八家诗钞》。从曹植到元好问,从魏晋到金朝,国藩选了十八位大诗人的六千多首诗,本来只是“私家读本”,后来也出版了,供世人参考。
以上是必读的八种书。然而不能只看必读书,还要看其他书,只是典籍浩如烟海,该看哪些人的哪些书呢?这就有个读书门径的问题。曾国藩说,自己在学问上一无所成,然而,对于读什么书,如何治学,却是略知门径。
国藩对读书门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之门有四科,叫做德行、政事、文学与言语。对国藩影响很大的桐城派,则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国藩自认为明了其中的消息,乃结合桐城的三种工夫与孔门四科,写了一篇《圣哲画像记》,按照义理、考据与辞章的分类,同时符合孔门四科的标准,列出国史上特别重要的三十四个人,以为读书治事的典范。
这些圣哲是国藩的文化偶像,他们的著作是国藩的文化资源,了解这些人的事业与学问,对于了解曾国藩来说是很重要的前提。然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能通读这些偶像的著作。幸好曾国藩做了精选本,便利读者。一是前面讲过的《十八家诗钞》,再就是《经史百家杂钞》,不仅选了《圣哲画像记》里三十多位圣哲的作品,还选了其他重要人物的文章。看这两个选本,我们大致也就知道曾国藩都读过哪些书,重视哪些作者,喜欢哪些作品。他一生学问的基础,也几乎都在这两个选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