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暑托班里学才艺 暑假社区教育可否“腾笼换鸟”?
第3版:上海新闻 2023-08-13
暑托班缺场地缺师资 老年大学却“铁将军把门”

暑假社区教育可否“腾笼换鸟”?

今年暑假相继两期的爱心暑托班前天结束。在过去的六周里,能够抢到两期名额的少之又少,能给孩子报上一期的班已经很幸运了。每一期的暑托班虽然仅三周的时间,但年年都“一位难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配置的稀缺——缺场地、缺师资、缺资金。然而,每到暑假,很多老年大学却“铁将军把门”。那么,可否以“时间换空间”,将暂时闲置的老年大学向青少年敞开大门呢?

老年学校多有闲置

家长陈女士家的窗户底下就是一所社区(老年)学校,平日里阿伯阿婆们云集,但到了放暑假时校园便空空荡荡了。她说:“我们夫妻俩是双职工,儿子上二年级,放暑假真的是全家人的一块‘心病’,只能把外婆从湖南老家接到上海来帮着带娃。即便这样,孩子在家也比较无聊,但暑托班又抢不到名额。既然老年人也放假了,能否把里面的教室、活动室提供给暑托班使用呢?”

据了解,目前本市已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社区(老年)学校。尤其是区和街镇两级老年学校,兼具辖区全民终身教育的功能,纳入区级财政支持,隶属各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自然也参照中小学管理模式,实行春秋两学期制。

为什么老年大学也要放寒暑假?有社区学校负责人表示,老年学员不仅报名学习的热情很高,而且还特别喜欢享受寒暑假的生活,觉得这样的学习节奏才是上学该有的样子,自己仿佛又能重新回到年少时代。从学校角度来说,严冬和酷暑天正好放一两个月的假,也是对老年人健康和安全的保护。

有些社区(老年)学校的寒暑假甚至比中小学还要长,一年里空置时间一般要多达3个多月,老师除了休假就是备课,教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很低,与暑托服务普遍存在的缺场地、缺师资等困境恰恰形成了一对矛盾。

有专家表示,社区(老年)学校的场地、师资、课程,如果能按照“一块牌子、一套课程、两个序列”运营的话,其实是能够兼顾社区里老人和孩子这两个最“柔软”,且也是学习需求最迫切群体的意愿的。现在各级社区(老年)学校普遍开设了数码摄影、工艺美术、书法绘画、烹饪制作、养生保健、文学写作等课程,与中小学生的素质拓展内容契合度很高。老年学校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寒暑假里长时间闲置着,的确有些可惜,如果能与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无缝衔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将终身教育惠及更多群体。

错位用好社区资源

都说暑托班找场地难、找资源难,其实,只要打开思路,大上海的各种社区教育资源都能转化为孩子们的假期福利。

以闵行区莘庄镇为例,为了更高效、便捷地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类、生活服务类、文体教育类、公益互助类以及其他多样化的个性化服务,使邻里关系融洽,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7家邻里中心,覆盖镇内54个居村委会不同类型的小区,含大居、商品房小区、老公房等。每家邻里中心又都各具特色、各具不同功能,因地制宜为周边居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例如,黎安邻里中心各有两大间125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室和健身教室;康城邻里中心里辟有读书吧、烘焙室、翰墨堂、曲乐厅、亲子乐园等活动区域;新梅邻里中心不仅有室内外的自然实验室、宝贝天地、和悦书吧,还有社区食堂呢。

马桥镇位于闵行区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畔,辖区有9个村民委员会、23个居民委员会。2016年6月,第一家“吉祥坊”邻里中心建成并投入试运营,至今已设立了香槟坊、新街坊、敬南坊、沙溪坊、银林坊等6家邻里中心。这些邻里中心均有独立场所,建筑布局合理,无障碍、消防、信息化等基础设施齐全,建筑面积均超500平方米。马桥镇社区(老年)学校主动对接、指导邻里中心,通过“村民周周会”等群众议事平台,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梳理汇总,将群众确实需要、可操作性强的服务项目纳入邻里中心,确定管理主体,制定项目清单。为丰富居民们的生活,社区学校每年为邻里中心配送课程20多门40多节,涉及休闲技艺、养生保健、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等。

如果采用“错时供给、错位教学、错人服务”的思路,各级社区(老年)学校平时是老年人的天堂,到了寒暑假则变身为娃娃们的乐园,这样就能让社区教育资源充分服务于假期孩子的托管。

场地设施需要“改建”

在闵行区的一些街镇,社区(老年)学校、邻里中心最热闹的时段是周一至周五,这是老年人文化学习、交友娱乐的主要场所,而双休日则主要用于开展青少年素质培训、亲子活动等。这种“一校两制”模式,完全可以为暑托服务广增点位、提升覆盖面提供借鉴。

那么,让老年大学、社区学校“腾笼换鸟”,在暑假里成为托管孩子的乐园,难在哪里?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张继元说,如果单纯地从解决场地的角度考虑,或许可行。但“一老一小”都是社会之宝,都需要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协调起来可能会碰到多种困难。

多年来,上海阳光天使公益发展中心承担着暑托班的管理工作,仅今年就在徐汇区负责6个点位的运营,颜海钟是其中一个办班点的负责人。他说,以前也曾在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开设过暑托班,但现在教育局推荐的暑托班点位都放在了公办小学里,这主要是出于设施条件和安全保障的考虑。一般来说,老年大学和社区学校呈开放型,方便市民进进出出,而小学的门岗管理就十分严格,校园也相对呈封闭状,更适宜暑托班的选址。此外,小学的桌椅板凳、照明设备乃至厕所设施,都完全是依照儿童的特殊需求设计的,这又与成年人的教学场所存在差别。比如,以前在老年大学里办暑托班,需要在门上、墙上贴不少防撞条,还要铺设防滑垫,前期“改建”的工作量很大。这也是现在暑托班远离老年大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也有社区(老年)学校负责人表示,孩子和老人在环境适应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就拿防撞、防滑和照明来说,社区(老年)学校完全可以前期投入改造,说实在的,适合孩子们的,往往也能适合老年人。所以,社区(老年)学校“一校两制”或“一校两用”,在硬件上并不存在太大困难。

本报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充分利用“15分钟学习圈”便利

暑期托管服务点就设在家边

上海已经实现了“15分钟学习圈”的终身教育发展目标,即居民只要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社区(老年)学校或居(村)委学习点。这在客观上为丰富暑托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市的三级社区(老年)学校办学点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从社会职责、机构功能还是财政投入来看,都存在着积极配合、承担中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合理性和适切性。暑假里,各区、各街镇可以遴选出一部分具备条件、适合学生托管的社区教育场所,作为暑期托管的服务点位,因地制宜设计暑期托管服务项目,并对服务内容、质量、成本核算进行管理。

宝山区以居委会为单位建立了多所“社区假日学校”,在小区甚至楼组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活动,有效弥补了暑托班供不应求的矛盾。日前,嘉华苑、大华二村一居、大华二村五居的三个“社区假日学校”不约而同开展了“饮水思源 忆苦思甜”活动,退伍老兵王爷爷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大华一村六居的“社区假日学校”开展了“童言童语讲党史”活动,嘉华小学侯老师讲述了聂耳、邹韬奋等民族脊梁的故事,孩子们表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暑期活动,太开心了。 本报记者 王蔚

街道社区学校也是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

切换两块牌子 盘活教育资源

在上海很多街镇,社区(老年)学校还加挂了另一块牌子——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统筹学生的假期生活,为辖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两块牌子”可以在寒暑假时实现功能的及时切换。

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学校(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暑假里,来自上海市第二中学、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三所学校的近80名高中生,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以志愿者身份深入社区不同岗位,参与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假前,指导站还组织了一场专题培训——辖区内14个社会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和学校负责老师参加培训,内容涵盖岗前培训、工作布置、任务分配等。天平街道社区学校还在暑假里开设了“走进中国画院上美术课”“生活中的金融小课堂”“少儿乒乓球短训班”“同影一张像”“汇读书”等活动,用足用好社区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本校的老师轮流担任辅助教务工作。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学校(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暑期里推出了未成年人实践活动“大礼包”,包括非遗体验、健康讲座、手工制作、影视赏析等192项课程,按照“课表”排定的时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所属居委会的各项活动。比如,檀香居委会在两个月里安排了8次活动,从7月上旬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内容有防电信诈骗、手工制作、美术、书法和参观消防站等。原野居委会的活动以国画、剪纸、中医知识等中国文化为主,最后一次活动是在8月末。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