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花蹦蹦 有意味的相遇(套色石版画) 查电表 重拾“读书乐” 大师赛全体验 远方的城市
第14版:夜光杯 2023-10-10

重拾“读书乐”

周炳揆

小学三年级时,班主任张老师给了我一张图书馆的借书卡,点燃了我读书的兴趣。图书馆就在离我家不远的淮海中路、乌鲁木齐中路的三角地带内,当时是一个挂牌的“儿童公园”,现在那个地方是街心绿地,有一个聂耳的雕像对着复兴中路。张老师要求我每周课余读两本书,读完写一个单页的读后感,张老师会在读后感上改正错字,再写上一些鼓励的话。有一次我的“染”字写错了,把右上的“九”写成“丸”,张老师笑着对我说:“记住,洗染店不卖药丸的!”

上世纪60年代上中学时我读了大量的经典小说,以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品居多,一个巨大动力是当年电影院经常放映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白夜》,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这些电影的艺术水平大都非常高,看了电影就会引起你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原著。有一部前苏联彩色影片《带阁楼的房子》(根据契诃夫同名小说改编的)我至今印象深刻,影片有大量的俄罗斯庄园的镜头,导演和摄影精雕细琢,把电影镜头处理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油画,令人叫绝。

1968年,我当了“三班倒”的工人,把书本带到车间里,利用工作的间隙读英语,引来工人们的责难:“你把工厂当外语学校了!”虽然是一句善意的调侃,但事实就是这样,当你全天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时,读书作为一种纯粹的享受是不复存在了。在担任外资企业主管的那些年间,发现张老师从小培养我的读书习惯真的是大有裨益。我的案头大都是项目建议书、财务分析、面试者的背景等等,但是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使我能很快地抓住所读东西的重点,同时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这不就是张老师所说的“读后感”吗?

终于退休了,我满怀希望地去找回小学三年级时就伴随着我的读书乐趣,拿起一本《战争与和平》,一个下午蜷缩在咖啡馆,品着卡布奇诺,享受纯粹的读书之乐。

我错了。几十年职业生涯养成的习惯,不是那么轻易地改变的。我太习惯于“打仗”,太习惯于紧张的生活了——听音乐会,写文章,看医生,锻炼身体,关注时事,送孙女去学校……对于那些读来并不享受的书,看了几页就搁下了。展望将来,我发现余生是有限的,我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是有限的,与其读一本800多页的巨作,宁愿选择200-300页的中篇。我的书房有满满的五个大橱,不少书伴随了我几十年,我享受那种打开书橱的玻璃门,拿出一本沉甸甸的书的感觉。

一位心地清明的朋友——古典音乐走进了生活,音乐像魔术棒似的打开了人的心扉,艺术是不受形式限制的,艺术是人生的享受,一切享受中最令人陶醉的享受。七十岁时,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就是在听了美国交响乐队演奏的《红楼梦序曲》之后——演奏太精彩、太美了,音乐是不分国界的,我如饥似渴地读完这部伟大的著作,还读了数十本先父收集的研究“红学”的书。音乐,你是灵魂的海洋,你是永恒的生命,你终于使我重新拾回了读书的乐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