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瑜
这是一只蝴蝶引出的话题。
机缘巧合下,我结识了蝴蝶专家陈志兵,听他介绍了上海眉眼蝶濒临消失的情况。金山石化地区的一片小树林或是它们在上海最后的栖息地。他呼吁,对这片栖息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想要保护不容易,背后至少有两重困境。第一重:重要地方种不受“名录”保护。
野生动物实施名录制管理,名录外的就是非保护物种。上海眉眼蝶不在名录里。“它在上海以外的地方比较普遍,长得还不好看,不在名录也正常。”陈志兵解释,但它是在上海首次被发现,然后作为新种发表,对于上海有特殊的意义。许多“模式产地”为上海的蝴蝶已经消失,保护上海眉眼蝶,就是守护一份情怀。
如果说第一重困境还有可能解决,那第二重困境就更为复杂。
我去那片小树林看过,路边竖着的林长制公示牌让人很放心,却让陈志兵更担心:“有人管理,生态环境看似好了,但对蝴蝶来说也可能是更糟,比如,蝴蝶不喜欢‘农药’,不喜欢太‘精致’的环境。”
如今,生态学、动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很少提害虫、益虫,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所有动物其实都是生物圈的成员,在生态链的不同层级发挥各自作用。而在农业学、植保、园林等领域,从人类视角出发,还有人分益虫害虫。
生态修复专家郭陶然分析,近年来引进的许多城市景观植物多数不能为本地动物所食用,而能被食用的乡土植物因为显得不那么美观,常被直接清理掉。这是许多乡土蝴蝶在市区减少的原因之一。绿化管理养护要控制杂草和虫害,如果有什么虫就打什么药,从生态修复的角度看并不合适。但公园养护已有一套统一标准,要改变会很难。
可见,蝴蝶的困境其实不止于蝴蝶。
“要环境‘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但真正的生态保护,应该是多方的平衡。”陈志兵说。如何做到多方平衡?需要顶层设计。搞园林绿化的和搞生态环境的,不能各自为政,应该紧密协作,找出最佳方案。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必答题,相信也一定会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