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娅·戈尔丁
昨天,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以表彰其“发现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背后的关键因素”。
戈尔丁194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哈佛大学经济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她一直针对收入不平等、性别经济学等展开研究。相对于其他经济学家侧重于理论模型的研究而言,戈尔丁更侧重于用大量详实的历史数据,结合现代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主要集中在性别不同引起的职业分割、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性别歧视的测度等方面。
戈尔丁非常重视调查现实案例。比如,她的一篇研究报告揭露了美国的交响乐团在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某交响乐团招聘方式改为“盲选”,通过拉幕布,铺地毯等方式,招聘者不能看到应聘者,也无法根据脚步声判断性别。通过“盲选”与面对面两种结果对比,戈尔丁发现女性进入决赛成功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最终录取率提高了60%。这一研究证明了交响乐团在员工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
戈尔丁搜集了美国200多年来的档案数据,证明了收入和就业率的性别差异是如何以及为何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她的研究表明,随着19世纪初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已婚妇女的工作参与率下降,但随着20世纪初服务业的增长,已婚妇女的工作参与率又开始上升。戈尔丁将这一模式解释为结构变化和有关女性对家庭责任的社会规范演变的结果。
但总体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几乎没有缩小。为什么呢?关于收入差距,人们常用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上的差异来解释。然而,戈尔丁的研究表明,这种收入差异现在主要是同一职业中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且它主要是随着第一个孩子出生而产生的。
戈尔丁的研究数据及案例基本源自美国,其理论未必适用于我国就业市场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但她的有些观点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她曾表示,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无论是职场的性别平等,还是家庭中的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男女双方入手。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