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院士昨天在其从医执教75周年活动上发表感言 本报记者 孔明哲 摄
2021年4月22日,王振义院士在瑞金医院巡视病房,和年轻医生一同讨论治疗方案 孙中钦 摄
一九五二年王振义诊断国内首例轻型血友病患者
青年王振义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左妍
11月30日,一位跨越世纪的老人,迎来了他从医执教75周年和他99岁的生日。他奋斗在医学教育一线数十载,他潜心钻研攻克血液疑难杂症,他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48届校友王振义院士。
改革创新的校长
王振义院士出生于1924年11月30日,自1948年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毕业之后,开启了75载从医执教的职业生涯,他始终将“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群”“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这两条校训铭记在心。
1953年,时任内科住院总医生的王振义主动请缨,加入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他治愈了大批肺吸虫病战士,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记二等功。
王振义致力于改革创新,见证了学校从“学院”到“大学”的变迁,他力推医工交叉,促成与交大强强合并,掀开发展新篇章。在任校长期间,王振义在经费不足、设备不好、人员不够的薄弱基础条件下,坚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培养德智俱全的医务工作者。在教学管理方面,王振义推行学、教责任制,将教学工作制度化,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这是开卷有益的雏形。在人才培育方面,王振义提出“破格晋升”的设想,改善人才结构,使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尽早地脱颖而出。在教学改革方面,他设计了“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解决医学课程重基础理论、轻临床实践的弊端,以讨论启发式取代单纯灌输式教学。这就是交大医学赓续传承的基点。
令人敬佩的“药神”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振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攻克疑难杂症的研究中,他带领团队历经8年探索,终于找到全反式维甲酸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协同治疗方案”,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找出疾病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的机制,使得这种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从以往仅10%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4%的高生存率。随后,法国、日本、美国的科学家相继重复出类似的高缓解率,从此诞生了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王振义因此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凯特林奖此前从未颁给亚洲人,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难能可贵的是,王振义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无私将之公开,让更多患者能尽快地以低廉的价格受益。2015年,王振义收到一封从美国辗转寄来的信,信中有两个孩子的照片和一名母亲情真意切的感谢。“您的药物治好了我的病,我现在有了两个孩子,我在网上搜索发现您来自中国上海,特地写信感谢您的付出和贡献,我想即使对您说一百万次的感谢也仍然不足以表达我的谢意。”如今,全球千千万万患者因此“重生”。
患者杨先生是绍兴人,62岁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一名获得过5次嘉奖的特种兵,当2010年10月被诊断为白血病时,全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还好在瑞金医院18楼病区,他遇到了王振义院士。王振义院士查房时详细询问病情并安慰杨先生,让其安心配合治疗,最终杨先生的白血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高兴地回了老家。没想到2011年5月复查时发现脑膜白血病,考虑中枢复发,他再度受到沉重打击,王院士再一次给了他极大的鼓励。“我坚定地选择继续治疗,并进行了多次大剂量化疗和腰穿注射药物,经过治疗,我的骨髓和脑脊液中白血病细胞完全消失,当医生宣布我可以停止治疗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如获重生。十几年过去了,如今我的病情一直很稳定,开始享受天伦之乐。我非常感谢王院士发现了全反式维甲酸,造福了无数白血病患者,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药神’。”
言传身教的师者
王振义院士在从医执教的75载时光里,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他作为导师共带教了33名硕士和22名博士。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作为王振义院士的得意门生,他说,自己和陈赛娟有幸成为王振义院士的“开门弟子”。他回忆起王老师当年亲自带教,手把手辅导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振义院士曾说过,一个人的学术经历总是由低到高,随着情况的变化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传承,使得这条抛物线叠加上升,最高点始终是向上的。正是这样的信念让王振义院士培养扶持了几代血液学领域的中青年才俊,推动我国基础和临床血液学与相关学科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员周光飚是王振义院士的关门弟子,与大家分享了王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2000年8月,多年的努力及幸运之神的眷顾,使我得以踏入瑞金医院33舍的大门,成为一名光荣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后来,幸运之神再次光临,让我成为王老师的关门弟子。随后的1095个日子里,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学生生涯,王老师不仅关心我,也关爱其他人,尤其是病人及其亲属,常常拿出自己的积蓄接济他们。王老师谦逊谦让、大医精诚的品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传承,如今血研所根深叶茂,影响深远。”
在昨天举行的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座谈会上,王振义院士说,回首99年以来,自己完成的任务是对病人负责。“我的血液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那就是血栓与止血、诱导分化和疑难病例分析。从1954年到1996年,我一直研究血栓与止血,写了三本专著。1965—1999年做诱导分化,写了一本《诱导分化和细胞凋零》。1996年把血研所的重任交给陈竺,开始‘开卷考试’,主要是结合临床、基础研究,以及最新文献来进行疑难病例分析,把自己的临床思路教给学生们,根据病例讨论做了三本疑难病例,正在做第四本。我非常感谢团队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在职医务员工的帮助和悉心医疗,感谢医院提供的支持和领导关心,如果没有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在每一个阶段,王振义都潜心钻研,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