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对于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个统筹”,也就是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可以说,“四个统筹”是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六项重点”是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的“路线图”。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四个统筹”还是“六项重点”,习近平总书记都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放在第一位。此中深意,自不待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唯有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5年来,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23台大科学装置、2300多个服务机构和3100多家科研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更多创新求更大突破,值得深思。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科技创新活动早已突破单个城市的地理界限,只有消除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壁垒,科技创新资源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效率才能得到明显提升。
产业创新同样如此。只有将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一体化布局,才能在区域内形成各方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通过产品、知识、技术等要素的互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长三角三省一市都有各自优势。上海科技教育资源发达,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浙江市场活力强,安徽在新技术方面有后发优势……当务之急,就是要让这些优势在一体化的框架下,更好地融合互补,按照《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的要求,共同梳理科技协同创新的链条,聚焦制约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联合发布需求“榜单”,共同培育科技创新“核爆点”,加快提升区域科技企业的创新引领能力,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这样不仅能加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还能更快带动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当然,创新并不仅止于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等重点,同样需要用大胆的创新来破局,让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地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