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不顾身救起两位落水花甲老人的李贵祥、11年来悉心照料瘫痪丈夫和患病公婆的丁春芳、工伤在家休养却每天护送学生过马路的盛雪金……在浙江台州黄岩,有这么一个“记事本”,里面记录了25年来发生在橘乡的“新事”,而这些由父老乡亲们评选出来的桩桩件件,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变成了当地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苔花如米 闪耀向真向善光芒
说起“橘乡新事”,黄岩人都知道。1998年,黄岩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携手推出全国首创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橘乡新事双月评”活动,以此为载体,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富有时代特征和感召力的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
活动每逢单月,对市民及各乡镇、各单位推荐的新人新事新现象进行集中初选,并在媒体上公布,最后由群众投票选出“橘乡新事”;次年年初,将评选上一年度“橘乡新事双月评”十大新事。因为推荐上榜的大多是发生在“家门口”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鲜事,“双月评”成为备受黄岩人关注的活动,就连每期刊有上榜新事的报纸也一度成为“抢手货”。
台州市交通警察局直属二大队退休民警王义生,1996年因公负伤致残,他以一颗平常心,坚守九峰路口,长期从事路面执勤工作,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2345工作法”,创造了年纠违8000多人次无投诉的佳绩,他执勤的交通岗亭被公安部命名为“王义生文明执法示范岗”,这是全国交警系统第一次以交警姓名命名的示范岗亭……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王丹萍,2015年6月29日在晨练途中遇到一老人摔倒昏迷,她毫不犹豫跪在老人面前以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方法抢救。抢救过程中,老人口鼻内不时溢出白沫和秽物分泌物,她用手抠掉后,继续对其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护车赶到后仍坚持随车抢救。虽然老人最终没有被救活,但她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大量网友的点赞……过去的25年,“双月评”陆续评出近千件新人新事,一大批平民英雄、道德典范在黄岩,被更多人熟知,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无形中点燃了大家心中向真、向善的“火苗”。
星火燎原 激发“好人群体”力量
25年来,“橘乡新事双月评”活动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2007年,两年一评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启动;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评选“中国好人”,“双月评”的重点也随之调整为深度挖掘、高度提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上榜新事”与年度区道德典型评比相结合,对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5个类型,感动黄岩的“好人群体”也如星火燎原,不断壮大。迄今已有210名黄岩“好人”被评为全国、省、市“道德典型”,其中,王义生、王丹萍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92岁老党员林瑞方,退休后坚持每天义务扫地,从清扫黄岩大桥到清扫九峰烈士陵园登山道,30年间扫秃了700余把扫帚,其公益善举感动了身边很多人,近几年,管春华等十余位志愿者主动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最美护士”王丹萍的事迹曾在医疗卫生队伍中掀起学习讨论热潮,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全区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涌现出了一大批抗疫先锋,为更多人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一个人做好事带动一群人做好事,这股“好人群体”凝结而成的力量,在黄岩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25年来,“橘乡新事双月评”的成果以专题报告、微型党课、文艺节目等形式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尤其是通过全区381名“乡村大使”创作的一批情景剧,把“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土话常理,培树乡村新风尚,凝聚社会正能量。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故事,成为黄岩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