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工和居委社工,原本是两条平行线,浦东率先打破壁垒,将其统一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一管理。近日,浦东新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继推出居村书记、社区工作者2个“激励关怀15条”后,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浦东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激励关怀的若干措施》(“农村社工激励关怀15条”措施),在职业岗位优化、优化选用招聘、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待遇保障、落实关爱褒扬等5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探索性的政策。
打通职业流动壁垒
在“农村社工激励关怀15条”中,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工与居民区社工之间有序交流、农村社工在街镇之间有序流动。川沙新镇川南居委会主任虞伟是这项新政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2017年到川沙南高桥村工作,2021年7月被任命为南高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去年9月,他从村干部的角色转岗,赴征收所在小区居委担任主任。
“身份的转变和工作的转型,是机会也是挑战。”虞伟介绍,他就职的川南居委,居民来自南高桥村的占到了近三分之一,“作为一线属地干部,我有两个‘熟’的优势:人头熟和情况熟,所以在新岗位很快进入了角色。”比如,小区内曾出现“毁绿种菜”情况,因为回迁的“阿姨妈妈”还保留着原有的村民习惯,物业对此也束手无策。后来,虞伟上门做工作,阿姨们看见是自己村里的“小虞”来了,拉不下脸面只好积极配合了。
填补原“空白点”
此外,在“农村社工激励关怀15条”中,在职业岗位方面,增设农村社工职业岗位,把村专职干事作为农村社工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一管理,填补了原有两个措施无法覆盖的“空白点”,使基层干部的一体化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选用招聘方面,农村社工招聘工作纳入全区社工整体招聘,实行统一招聘;对存量村“两委”外干部,经所在镇党委考察考核,可择优分批纳入农村社工,既尊重了历史和现状,又实现了基层干部的统一招聘,为后续一体化管理创造了前提。
一脉相承体现导向
“浦东先后出台的3个‘激励关怀15条’措施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基本形成了互为配套、系统集成的城乡基层干部队伍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构建了统筹城乡、一体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管理格局。”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社会工作党委书记徐可畏表示。
从一名普通的社工到居民区书记,从享编到进编,浦兴路街道长岛居民区书记李秀勤对“激励关怀15条”的举措感同身受。“2022年,我从享编八级破格提级到七级,2023年从七级享编(相当于科级干部待遇)破格到进编。组织的这些激励措施让人充分体会到了‘干好有奔头、有为更有位’的鲜明导向,很多同仁都说工作劲头更足了。”李秀勤说。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有7名居村书记从七级管理岗位晋升事业单位六级职员,待遇上相当于“副处级”干部。
记者了解到,如今李秀勤所在的居委,干部平均年龄38岁,其中包括4名“90后”。“现在社工年龄和学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区层面招聘要求45岁以下,现在是40岁以下;学历则提升到大专以上。这‘一升一降’说明在社会效应上,居村干部岗位更受人尊崇了。”徐可畏说,下一步还将加大择优进编力度,在积极“压担子”的同时也充分“给位子”,激活城乡基层干部队伍“一池春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