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望江驿航拍图
1号湾科创会客厅
4号望江驿
杨浦电站辅机厂西厂驿站的钢框架空间
一号望江驿
北外滩第三市民驿站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曹家渡市民园艺中心
武宁路桥下驿站
古北之源党群服务站
顺义路口袋公园驿站
陈琳
它可能是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可能是快递小哥的歇脚休憩之所,也可能是供人眺望周边美景的地方。虽然它只是城市的一个“小角落”,是建筑师眼中的“小品”,但它的亲和力令人印象深刻,和它有过“亲密接触”、欣赏过它设计上的精巧的人,一想起它的存在,心中就会充满暖意。它就是散落在上海各个角落的驿站。 ——编者
在打造城市“会客厅”的大手笔之下,利用城市公共小空间建设的各类驿站逐渐多了起来,从“一江一河”滨水带到家长里短的社区,时不时能看到驿站的身影。从建筑本身的面积和规模来看,驿站属于小型公共建筑,但其中蕴含的设计智慧和为民服务的包容度和温度却为人们所称道,称其为城市更新的“点睛之笔”,名副其实。
因为,很可能,你也已经在那些小小的驿站留下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好记忆。
家长里短中的城市“会客厅”
2月2日,虹口北外滩街道为社区居民送来了一份“新年礼物”,新建成的北外滩第三市民驿站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成为附近老年居民的“心头好”。整个驿站设计完全按照老年人的特点量身定制,通透的空间设计保证了室内的采光充足,配备了智能触屏、全自动助起座椅、24小时智慧AI养老顾问、能下围棋与象棋的AI智能机器人,智能设施的合理设置,让周边更多老年居民享受到贴心的服务体验。
除此之外,驿站内部的功能区设计也相当清晰,包括便民惠民、社区养老、智能社区、认知干预和社区医疗等五大板块,涵盖了便民服务区、健身娱乐区、适老化辅具展示区、社区医疗服务区、脑健康活动区和心理咨询区。驿站开张伊始,凭借科学、温暖的设计,大受老年居民的好评。驿站不只是江河大叙事中的小小“点睛之笔”,亦是充满日常生活烟火气和家长里短的社区中的迷你城市“会客厅”。
与人们传统印象里中规中矩的党群服务站不同,位于古北荣华第一居民区的古北之源党群服务站,以活力橙色为主色调,造型各异的沙发、座椅,配以高大的绿植,让这个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驿站看上去更像让人流连忘返的“家居样板间”。而且,这个居民家门口的时髦驿站,还是从昔日光秃秃的露天舞台蜕变而来的。
根据服务站设计团队负责人许引兰的介绍,这里空间虽小,但“设计密度”不低,会客议事的“活力之源”、展示党建成果的“凝聚之源”和开展助老服务的“美好之源”,贴合的是这一带国际开放型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我们对露台改造时,一直在听取居民意见。”根据徐引兰介绍,一些居民曾发现空间中没通风的地方,仅有一扇门,提出希望给空间增加一扇窗。“于是,我们将其中的两扇玻璃改造成推拉式,并在窗户的基础上增加台面,大家可以在此看书、喝茶。”再比如,老年居民提出驿站的入口阶梯过高。“听到反馈,我们当天就拆除了门口的阶梯进行重新修整,将原先的三级阶梯变成四级,提升对老人的友好度。”
其实,上海还有不少具有明确功能的驿站。比如,位于曹家渡花园内的曹家渡市民园艺中心,又被称为林长驿站。景色宜人的街心花园的小驿站,设计小巧,但影响力不容小觑,社区园艺师在这个充满绿色气息的空间中,传授园艺种植知识,进行园艺展示,举办“植物小讲堂”,并为植物诊疗,驿站设计和各种创意活动在周边居民群体中有口皆碑。
江河叙事中的日常“小空间”
宏大的江河叙事之中需要细节和温度,而驿站恰是这份细节和温度的重要载体。在宝山蕰藻浜庙行段,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在主导驿站“1号湾科创会客厅”的设计时,从“莫比乌斯环”获取灵感。别具一格的造型不仅契合当地浓郁的科创氛围,通往视野开阔的景观台的环形通道在人们探究空间时带来惊喜,为“科创+服务”的主题增添暖意。
浦江东岸浦东段的一座驿站,因为所处的场地比江边高,透过前方一片樱花树可以望向黄浦江,因而被取名为“望江驿”。这是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斌为浦东打造的第一个沿江驿站。也正是从“望江驿”开始,张斌和他的团队在驿站设计上不断“进击”。
浦东段驿站设计被称为驿站1.0版,“望江驿”试点成功,他们在打造之后浦东沿江的21个驿站时,采用钢木混合体和标准化设计,并且根据标高、周围关系、地基承载力、现场施工条件进行了部分菜单化微调,据说21个驿站的完工时间都是18天。轻便、灵巧,又具有公共休憩功能,当人们在浦东滨江每隔一公里看到一个熟悉的驿站,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1.0版标准化设计只是开始,在设计2.0版的杨浦、黄浦沿江驿站时,设计团队利用当地建筑遗存进行逐个定制化设计。比如,在设计位于杨浦段的电站辅机厂西厂驿站时,他们发现老厂房架构“和整个环境的关系还挺好的”。于是,他们拆除了老厂房的非承重墙和屋顶,保留骨架,在上面种了一些爬藤,形成一个半户外的休憩花园。
“但在设计苏州河三个驿站时,我们发现,驿站设计无法像1.0版标准化,也不适合2.0版的逐个定制。”不过,张斌对于苏州河区域的熟悉,让他很快想到了解决方案。“我们用了菜单式、模块化、可变异组合的设计策略,把基本功能块做成组件。”于是,这3个“苏河驿”成了3.0版。
设计团队利用顺义路驿站地块狭长的特点,用驿站将城市道路和沿河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发挥出空间倍增的效应;在普陀公园驿站休息室和展厅的屋顶布置了天台花园,打造出开放式星空剧场,而透过河堤上的树丛,河湾风光也能尽收眼底。至于人气颇高的武宁路桥下驿站,路北的顺应护坡被改造成开放的阶梯式“城市看台”,不少年轻人愿意在闲暇时来这里点一杯咖啡,坐在看台上慢慢品饮,看看风景。热闹的驿站、高效的空间利用让使用的市民感到满意。
事实上,具有便民和服务大众功能的驿站,在落成开放之后的受欢迎程度往往出乎设计者的意料。
由张佳晶、黄巍、舒扬在西岸滨江打造的河图洛书亭,借鉴中国传统阴阳术数之学,由八个形状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单坡斜屋面构成,在江边两道防汛墙之间的狭窄空间里,营造出洁白清透的观景、休憩空间,当人们坐在亭中、抬头仰望,屋顶窄窗会将人的视线引向浩瀚星空。
有网友这么评价这个小驿站:“河图洛书亭是去年城市空间艺术季我最喜欢的作品,作为城市驿站,可游可休憩,利用率很高,每次经过都有人坐在里面,小小的空间很有趣味,休息的人有各自的区域,互不干扰。”小小的驿站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似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用建筑师们的话来说,驿站传递的是一种公共建筑应有的状态——公共、开放、可共享、可增进互动,建筑外形可以平凡,但设计内核却是精良、智慧、友好、可持续,为大众服务。上海的精品驿站设计正不断涌现,这些有颜值、有温度的建筑“小品”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人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温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