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看到钱老手稿真迹时,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钱老列在草稿纸上的算术比你写在卷子上的都整齐’!老师挑了一道草稿纸上的计算题让我们也算一算,结果我们很少有人做出钱老的答案……因为在那个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他的每个式子都计算到了小数点之后8位!”尽管已经时隔近一年,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八(3)班女生蒋好说起一年前的钱学森图书馆之旅仍感慨颇多,用她的话说,钱老是她心头的“一束光”。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围绕“遇见科学家”主题,为即将开张的校园博物馆“博育坊”做一份策划书,蒋好毫不犹豫地决定要设计一个校园版的钱学森展。
田林三中校长李慧清说,学校的博物馆教育始于2019年。去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推出100个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田林三中与钱馆合作开发的“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成功入选,田林三中也成为上海唯一入选中学。如今,从走进博物馆,“引展入校”,到鼓励同学们自己做“策展人”,“3.0”版的博物馆课程,让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心灵。孩子们则说,特殊的“沉浸式”课堂,让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
“跨学科”打造思政课
在李慧清看来,打磨出一堂好听的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老师的职责,“跨学科”的教师团队能更充分挖掘展品的学科元素,引导具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和历史产生共鸣,和先辈对话。
在钱学森图书馆,学生们分成六组,探索科学家精神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方面的内涵。六条线路的背后,凝聚着物理、历史、美术、语文等不同学科教师的智慧——有的小组结合“歼-10”飞机模拟风洞试验,自主设计制作纸飞机并进行投掷比赛,通过风洞模拟实验,在动手做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有的小组在复原的地下控制室内,重温“两弹”结合试验的历史时刻,并现场连线当代航天工程师,感受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有的小组带着“1和120”两个数字线索,在馆中寻找相关展品,了解钱学森的育人故事。
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还自编自演了一出微话剧,重现了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归国的场景。九(2)班女生胡嘉仪说,当时她饰演的是一名女记者,在设计台词时,问出的也是自己的疑惑:您为什么选择了回国。在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目时,她和同学们渐渐找到了答案,那便是一份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假期里,好朋友们商量去哪个景点“打卡”时,她推荐了钱馆并自告奋勇当了“导游”,再次入馆,“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的钱氏家训脱口而出。
九(9)班男生杨望难忘的,是站在巨幅油画《请历史记住他们》前美术和历史老师携手带来的精彩解读。“这是很多科学家的群像,老师告诉了我们很多背后的故事。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先生的手势,是在说明氢弹和原子弹之间能量的差异,让我们觉得那些大半个世纪前的故事不再遥不可及。”杨望说。
校园内外处处是课堂
看到一次钱学森图书馆之旅带给学生的触动,老师们开始思索,如何让这份触动更长久地萦绕在孩子们心头。学校决定,在教学楼7楼辟出空间,让同学们自己策展、自己布展。寒假前发出策展征集方案,不作硬性规定,全凭兴趣参与。令老师们惊喜的是,一开学,81份方案,带着各自的创意纷至沓来。
“互动”“对话”“沉浸式感官体验”,成了05后、10后少年设计方案中的关键词,他们的金点子层出不穷。有人希望“对话徐光启”,不仅要设置触摸屏,用AI技术复刻徐光启影像,让参观者可以操作徐光启时代的科学仪器,还可以通过墨香、药材香、播放古代读书声等,营造“感官体验区”;有同学希望设计一个“院士展区”,“用黑色纸贴在三扇窗上,在纸上钻密密麻麻的洞,让室外光线通过小洞照入展厅,寓意着科学家们就像星星,或明或暗,有的我们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也在默默为国家作着贡献。”
“给如今的孩子讲思政,一定不能是枯燥的、空洞的说教,我们希望更好地聚集博物馆、高校以及各类社会资源,打造‘馆-校-社’博物馆教育共同体。”李慧清说,正因如此,学校通过“走进博物馆”“走读徐汇”“走访红色基地”等研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化视野;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大咖进校或通过线上方式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打造了“一约一会”年级德润教育平台。
老师们相信,那份触及心底的感动,就在孩子们参加“受阅官兵进校园”活动后情不自禁在操场上练习正步的身影中,在听完中国女排前国手诸韵颖讲奋斗故事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也在把“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张志勇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主动报名志愿服务的热情中。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