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IC
今年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现有的帕金森病治疗手段虽然能减轻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大家要理性看待疾病,不必谈“帕”色变,更不能病急乱投医。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最显著的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中晚期患者出现姿势平衡障碍。发病前后还会伴随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后第三大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内科治疗帕金森病以药物治疗为首选,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改善症状为用药目标。药物种类主要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抗谷氨酸能药物,其中多巴胺类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药物。帕金森病在早期、中期,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往往遭遇用药误区,需及时识别并规避:
误区一:隔壁病友吃这个药挺有效果的,我可不可以也换成他吃的药?
释疑:不可以。每位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期、病程、疾病的症状表现都不一样,用药方案都是医生经过专业的综合判断后给出的个性化治疗。不能人云亦云,“别人家的药”无法作为用药参考,相反可能还会产生一些风险。
误区二:服用了小剂量的药物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加大剂量吗?那样不就能够更好地改善症状,甚至恢复到发病前了吗?
释疑:帕金森病患者每使用一种药物都是从小剂量开始,在可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内缓慢增加,达到理想效果时便以该剂量作为维持剂量。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争取以最小的药物剂量使症状得到基本控制,使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以求少出或者晚出副作用。不要为了强求疗效而盲目加大药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细水长流,不求全效。
误区三: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现在症状已经控制住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可以不用再吃药了吗?
释疑:不可以。帕金森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维持疗效,控制病情,如果私自停药,有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帕金森病虽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通过规范合理的治疗控制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在有限的生命里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安逸。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与坚韧不拔的意志,需要家人的关爱,需要社会的支持。让我们携手同行,为帕友拨云见日,重拾信心,迎接朝阳。
王玫(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