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我的诗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展现中国飞速发展的壮丽画卷 “量化”的音乐长什么样
第7版:文体汇 2024-05-12

我的诗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余秀华新诗集《后山开花》出版

昨天,诗人余秀华带着最新出版的诗集《后山开花》来到朵云书院·戏剧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她的声音坚定地穿透了窗外的阵阵雨声:“我的诗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脑瘫患者,生活在湖北农村,有才华,有梦想,还渴望爱……余秀华以勇敢坦率的文字横空出世,震撼了诗坛,《后山开花》已是其第四部诗集,收录其近年来新创作的诗歌150余首。前三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收获众多读者青睐,累计销量突破百万册。

余秀华十分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诗歌源自大地。她的诗歌走入广阔的人群中,和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差不多,才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有一部分人会好奇,一个脑瘫患者为什么会写诗,一个农妇为什么会写诗,这些原因加在一起,让很多人买书来一探究竟。”

近年来,和余秀华一样不少“来自大地”的诗人成为一种现象,比如“外卖诗人”王计兵、矿工诗人陈年喜等。“我最初的身份是农民。某一日,我突然悟到,身份也是对自己的禁锢,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大学教授、科学家,身份的禁锢和社会地位没有关系,恰恰是这样的界定来诱惑你去打碎它。”这些年的坎坷和历练,让余秀华诗句中的故乡、爱情、欲望、生活,更显厚重,温和,余味绵长,“可能我年纪大了,温和了,这样的变化和人的心态有关。若以爱情来比喻,以前,爱上一个人我就会去找他,现在,哪怕他到我门口我也不会答应他,感情的成本太高了”。

“大半个中国,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依旧在发生/且让我们再饮一杯/你若痛哭,你这眼泪就是射击我的子弹”,在《大半个中国》里,可以感受到余秀华不再猛烈的语言,却依然炙热,“我希望人们读到的是诗歌本身,而不是人,但是从李白到杜甫,自始至终,人们读的都是人,而不是诗歌”。因为只有生命的鲜明特性才能让人忍不住去读她的诗——既然无法躲避苦痛,就用最接地气的字眼嬉笑怒骂;既然不会掩饰天性,就不管不顾地表达喜好厌恶。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