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肺循环科,有这样一群患者,他们一运动就气喘不已,一活动就疲惫不堪,时常胸闷、心悸,爬楼梯时特别吃力,常常因长期缺氧而导致嘴唇发蓝泛紫,他们就是被称为“蓝唇族”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患者大多就诊于综合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和呼吸科,在肺科医院这样的专科医院,肺动脉高压是肺循环科医治的主要病种。肺循环科主任王岚教授呼吁,全社会提高对“蓝唇族”的认识和关注,重视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危害,患者通过联合治疗、尽早达标等规范化诊疗,实现获益最大化。
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动脉压力升高会导致右心后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张、功能不全,最终出现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王岚教授介绍,肺动脉高压的诊治已今非昔比。30多年前,医患双方对于肺动脉高压都缺乏正确的认知,一度以为是“心血管系统的绝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16年里,肺循环科医生不仅充分认识了肺动脉高压,把患者及其家庭从恐惧中解救出来,而且现在的治疗效果很好,肺动脉高压患者的10年生存率在肺科医院已经超过7成。在早期发现、早期接受正规治疗的前提下,肺动脉高压患者不仅活下来,还能活得好,医生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带来的不适,健全社会功能,重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家庭关系恢复和谐幸福。
王岚教授表示,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恶性进展性疾病,需要尽早进行干预治疗。特别是在先天性心脏病、肺栓塞、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中,应积极治疗和处理上述基础疾病。然而,由于肺动脉高压的疾病特征缺乏特异性,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疲劳、乏力、胸闷胸痛等,患者以为没休息好而一再拖延不去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方法复杂,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但只有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
早期充分靶向药物联合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之外,尽早采取科学充分的治疗方案,也是肺动脉高压疾病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靶向药物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手段之一。相关研究显示,经过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达96%。
随着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得到了大幅提高。王岚教授指出,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即使是疾病严重程度低的患者仍有较高比例发生疾病恶化,短期症状改善并不意味着长期生存获益,而延迟达标治疗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起始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早期升级治疗方案,有利于帮助患者尽早达标,实现更长久的生存。
规律随访与长期管理缺一不可
肺动脉高压患者总体的治疗目标是尽早达到低危状态并得以控制。长期维持治疗和患者随访管理,显得尤其关键。每隔3~6个月的随访可以帮助医生监督患者用药情况,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肺动脉高压患者还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加强营养,避免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家属还要注意做好患者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防止患者情绪起伏过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