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帅位再次“土洋”更替,然后呢? 一句嘱咐 一生铭记
第6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4-06-10

一句嘱咐 一生铭记

前世界冠军郑敏之用乒乓播撒爱

1971年5月1日,周总理邀请郑敏之到人民大会堂打乒乓球(资料照片)

郑敏之希望通过赛事传播乒乓文化

18年前,郑敏之受周家桥街道邀请,来到一所建在弄堂里的学校,这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地下室里辟出了一大间乒乓房,学生们手执乒乓球拍,切磋球技,热火朝天的景象,深深打动了郑敏之。就这样,郑敏之和周家桥街道联手搞起了社区乒乓球赛。

上周末,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敏之杯”第十六届社区乒乓球比赛在上海市延安中学开打。“只要我还有力气,就要将社区乒乓球赛一直搞下去。”郑敏之对此十分坚定。

热心做公益

说起郑敏之,一起做公益的朋友都竖起大拇指。她组织了“乒爱心”义工队,每周去周家桥街道教自闭症孩童打乒乓。在这支义工队中,郑敏之让每个人都写下一句自己的座右铭,她给自己写的是“爱与奉献”,“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她告诉记者。

起初她并不了解自闭症这一特殊群体。当著名指挥家曹鹏的女儿曹小夏找到她,请她去关怀一下自闭症患者时,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与其中。去年的“敏之杯”社区乒乓球赛与上海市曹鹏公益基金会合作,在开幕式上,由自闭症儿童组成的“天使知音沙龙”演员带来了精彩的音乐表演。以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会长王励勤为首的前世界冠军们也来到现场,为自闭症儿童、社区困难儿童带来了乒乓球公益教学。

“很多人会问,自闭症儿童怎么打球?我也这么想过。但你只要看到他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你就能感受到这件事多么有意义。”郑敏之感慨道。

乒坛“小燕子”

郑敏之生于1945年,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乒乓球。因为步伐灵活轻盈,防守稳健,郑敏之被称为“小燕子”。第28届世乒赛,年轻的她不但帮助球队第一次捧起考比伦杯,还在女双比赛中,与林慧卿搭档,拿下女双冠军,让中国队在世乒赛上实现了女双金牌零的突破。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在此期间,小小乒乓球带动了乒乓外交,郑敏之是乒乓外交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1971年5月1日劳动节,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从世乒赛归来的国乒队员们。

周总理对郑敏之的嘱咐,她铭记在心:“总理让我为社会做点事。”回沪后,郑敏之创办了敏之体育文化教育中心,每一场活动,她都牢记使命。她曾率领上海青少年赴台湾进行乒乓、书法交流,为推动两岸体育文化的民间交流做贡献。“敏之杯”也频频出现在各类群众赛事中,她将乒乓的种子播撒到各个人群中去。郑敏之说:“我们乒乓人,没有忘记老一辈的谆谆教导。”

坚持办下去

如今在周家桥街道,“敏之杯”代表着街道的乒乓文化。79岁的郑敏之告诉记者:“我已经退休了,但公益赛事,我要继续坚持下去。”比赛前一天,她还亲自到现场踩点、安排,忙碌到深夜。今年,“敏之杯”社区乒乓球比赛的参赛群体,扩大到了在长宁工作、学习的港澳台同胞及外国友人,按郑敏之的说法,希望能传承“乒乓外交”的精神,共有45支球队、225名运动员参赛,并得到了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现场,《“乒”然心动》摄影作品展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这是众多摄影爱好者在过去15届比赛现场摄下的精彩瞬间。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为郑敏之等4位“敏之杯”赛事元老颁发荣誉纪念证。

从小弄堂到街道,再到大上海,郑敏之希望自己播种并培育的这项乒乓赛事,弘扬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