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万古人间四月天
第14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4-06-29

万古人间四月天

——纪念建筑师、艺术设计家林徽因一百二十周年诞辰

林徽因

林徽因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林徽因参与设计的国徽

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

林徽因设计的吉林火车站西站

林徽因设计的报纸和杂志

林徽因的水彩画作品

林徽因参与设计的景泰蓝

林徽因与梁思成考察佛光寺古建筑

张立行

今年6月10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她的学术和创作涉及建筑、绘画、文学、工艺美术、舞台设计等众多领域。上个月,林徽因因为迟到的建筑学学位证书上了热搜。这一事件,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林徽因的另一面。 ——编者

在51年短暂而精彩的人生中,林徽因赢得了许多美誉,展现出多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她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已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不朽的经典;1949年以后,她还参与了国徽设计、抢救了景泰蓝工艺,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不过,1955年林徽因去世时,她的丈夫、建筑学家梁思成为她设计的墓碑上仅仅刻制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八个字,这既是梁思成对相交相知三十余年的爱妻的准确定位,也是林徽因生前最大的夙愿。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经在回忆文章中说:“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

建筑与艺术设计贯穿一生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老城清波门附近陆官巷中的仕宦之家。1920年8月,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到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各国游览,最后一站来到了英国伦敦。林长民在伦敦为爱女聘请了英文和钢琴老师,林徽因阅读了大量英文经典文学名作,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此时她对于自己未来的“志业”并没有固定意向。9月,林徽因考入伦敦圣玛丽女子中学。林家在伦敦的女房东与林徽因相处甚为融洽。喜爱绘画的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常常带林徽因外出写生,为林徽因讲解当地建筑的特色。《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认为,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林徽因明白了建筑师与盖房子工匠的区别,领悟了建筑的魅力——建筑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融艺术与技艺为一体的载体。“从这时起,徽因萌生了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191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初次见面,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人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都十分满意。林徽因与梁思成也两情相悦。林徽因从英国回国,与梁思成见面时告诉梁思成,她对建筑艺术十分向往,她的热情无疑也影响了梁思成对于未来的选择,梁思成曾经回忆说:“我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于是,1924年,他们双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梁思成入建筑系,林徽因则因为当时建筑系不收女生而改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但选修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系课程。两年后,林徽因凭借出众的表现获得了美术系的学位,还先后受聘建筑设计教授助理、建筑设计课辅导员。当时建筑系的年轻讲师(后成为著名建筑师)哈贝森曾评价林徽因、梁思成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据林徽因的一位美国同学回忆:“每当三十或四十张图一起挂在巨大的评分室墙上时,她总能得到很高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最高分,偶尔拿第二。她文文静静,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好成绩挂在嘴边……”

1928年秋,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国,接受东北大学的邀请,在该校建立了中国首个建筑系。该系采用英美教学模式,以英文授课、考核。在两门主课里,梁思成讲授建筑工程理论,林徽因讲授建筑设计,并负责雕饰史、专业英语等课程。1946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又转到清华大学,开创了清华建筑系。林徽因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建树甚多,成果累累。她先后设计了吉林火车站西站建筑、西南联合大学校舍、沙滩老北大地质馆、伦敦艺展海报、婚纱、王府井“仁立地毯公司”门市部店面、东北大学校徽、文学杂志封面、景泰蓝等,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名满中外。

今年恰逢林徽因入学100周年,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认为,当年没有授予林徽因学位是因为林徽因的女性身份,而这个错误如今需要被纠正。在以追授为契机的档案调查下,学者们还原了林徽因的求学经历,重新正视了一位在百年前受到性别不公待遇的女性,给予她迟到的认可和正名。

殚精竭虑研究保护古建筑

如果说林徽因“是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做出重要理论贡献的思想先行者和专业奠基人”(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辰语),那么,她与梁思成为保护、研究中国古建筑而殚精竭虑,无疑是想更好地发掘、传承、梳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成果,向全世界推广介绍当时普遍被忽视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瑰宝。他们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建筑研究、保护方面成就最大的学者。

从1930年开始,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私立学术机构。其创始人是实业家、官员、学者朱启钤。1919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影宋钞本《营造法式》,这是当年留存的记录中国古建筑历史和实践的唯一文本。朱启钤后来送了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营造法式》给梁启超,梁启超寄给了在美留学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正为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没有文字记录而发愁的林徽因、梁思成大喜过望,可是一读之下竟觉“如天书般难懂”。但恰恰因为如此,这也推动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以极大热情献身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林徽因和梁思成决定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后,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查、拍摄、测绘古建筑,进行“抢救”。从1931年至1937年,这对建筑伉俪和学社同仁一路颠沛,风餐露宿,克服诸多艰难困苦,走遍15个省约200个县市的“荒郊野岭”,希望揭开中国古建筑之谜。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中国古建筑。特别是1937年7月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了唐代木构建筑,这是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古建筑调查成果。此前日本学者关野贞曾经放话说中国没有任何唐代木构建筑遗存,要看唐代木构就来日本奈良吧。林徽因、梁思成就一直想在中国大地上找到唐代木构,至此终于美梦成真。林徽因、梁思成还分别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营造算例》《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等论文和调查报告;林徽因还协助梁思成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书籍《中国建筑史》。

2007年10月我在美国纽约参加一个艺术展览会的晚宴时,同桌邻座恰好是林徽因的侄女、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林璎。林璎告诉我,她在21岁时才从父亲这里知道姑姑林徽因的故事,但随着之后对林徽因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她深以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姑姑这样一位伟大的中国女建筑师而感到骄傲。也许“冥冥之中,姑姑将她的所有的建筑设计的基因传给了我”,她充满幸福感地笑着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