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
第15版:镜头艺术 2024-07-06

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

——吴印咸影像艺术之路回顾展印象

延安宝塔山 (摄于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

白求恩大夫(摄于一九三九年)

拓垦 (摄于1941年)

纺线 (摄于1942年)

京剧《三岔口》剧照 (摄于1951年)

《风云儿女》剧照(左:陆露明,右:王人美)(摄于1935年)

文学大师孔罗荪、曹禺、巴金、欧阳山 (摄于1981年)

周璇 (摄于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

◆徐明松

吴印咸,一个与世纪同行的伟大行者,他用镜头记录着上个世纪的风云际变。他的个人创作年表印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在苦难中奋起,走向辉煌的历史写照和时间轴向。

吴印咸上海时期拍摄的不少人像和静物作品尽显唯美,这与他毕业于上海美专有着丰厚的美术素养分不开。另一方面,吴印咸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则是他影像创作最重要的核心价值。1923年的《晓市》,是他在故乡拍摄朝雾里赶着早市求生计人们的场景,这是目前发现的他最早的作品。在《觅食》《饥寒交迫》《过别墅有感》《纤夫》《呐喊》等反映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作品中,他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从1935年他的摄影作品《呐喊》到同年电影作品《风云儿女》,应该看作吴印咸影像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当《风云儿女》片尾《义勇军进行曲》在黑夜里唱起,一个追求进步的文艺青年从同情人民和批判社会不公的朴素情感,开始转化升华为对未来的希冀、对光明的渴望。由此,开始了一个不断觉悟的追光者的迅跑。

就如里尔克所说的“世界很大,但他在我们心中深似海”。当我们解读吴印咸延安时期的作品时,他内心的“广阔性”恰是打开作品思想空间的一把灵钥。不管是平易近人的领袖,还是质朴憨厚的老农,或是边区开荒的军民,作品背后总是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吴印咸奔赴延安后担任电影队队长,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战争中散失)以及《南泥湾》《白求恩大夫》《延安生活散记》等珍贵纪录片,成为中国抗战历史重要篇章的时代记录。与此同时,他拍摄了《彩云映延安》《延河》《延安宝塔山》《红缨林立》《前线视察》《纺线》《兄妹开荒》《艰苦创业》《组织起来》等大量反映边区军民生活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重回历史现场,在一帧帧历史瞬间的定格里连接成一部昂扬激越的光影史诗,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毫无疑问,吴印咸将这种充满激情的创作和广阔襟怀贯穿了他的艺术人生。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大量摄影作品以及拍摄的《红旗谱》《白求恩大夫》《骆驼祥子》等电影作品,礼赞与致敬革命故事和革命者。他讴歌新社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火热的生活面貌。他不仅以镜头展现了祖国大地壮丽的景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黄山》《漓江》《华山》《京剧·三岔口》),还记录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鞍山钢管厂》《修建十三陵水库》《知青在陕西》《大师系列·文学大师孔罗荪、曹禺、巴金、欧阳山》),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形象,充满生活气息,洋溢时代精神。观看他的作品,宛如看着一幅幅有着时间长度和空间意象接续和延展的“连环画”式的文学叙事。

吴印咸的作品和人生是一座宝藏,可以从美学、历史、艺术和图像学等多侧面进行解读。

追光者——吴印咸影像艺术之路回顾展

展览日期:2024年6月28日—8月11日(除国定假日外周一闭馆)

开放时间:9:30—16:30(16:00停止进馆)

展览地点: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徐汇区岳阳路197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