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
五色“艺术之鸟”焕新展翅 他们将“中国文化”带回家 在光影中重新“打开”先农坛
第10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4-07-18

他们将“中国文化”带回家

上博东馆成为暑期游学记忆里的亮点

本文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昨天,在上海市侨办的组织下,18位特别的小观众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他们是来自法国巴黎培英中文学校的华裔学生。趁着暑假,他们参加了“法国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一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一边游览江浙沪地区的名胜古迹,上海成了此次旅行的第一站。

一天的时间,这些远赴重洋而来的小朋友,聆听青铜馆内文物上镌刻的故事,触摸陶瓷馆中清代的青花瓷,在古代文明探索宫中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的六大职业……带队班主任刘小涵介绍:“这次我们一共有18名学生、3位老师一同参观,孩子们的年龄基本上都在11到17岁。”

正在读九年级的郑佳楠,父母都是温州人,虽然上海距离老家不远,但这也是她第一次来到上海,她期待未来的旅途中可以更深度地感受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在青铜馆中,郑佳楠是听讲解最全神贯注的几个孩子之一。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1923年出土于山西的春秋晚期牺尊。首先,牺尊上面有趣的动物纹饰引起了她的关注;其次,讲解员介绍,这件牺尊并不完整,它的尾巴,至今仍在法国,这让在法国生活的她十分感慨。她说:“讲解员老师说,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独特的一部分。我以前也去过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但是没有怎么看到过青铜器,这次大开眼界了!”

听到陶瓷馆内的一件清代康熙时期的釉下彩青花瓷瓶可以供大家触摸,五年级学生叶欧翔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感受一番。“这是我第一次摸到文物,有一点点激动!”中文还不算流利的他难掩心中的兴奋,“参观的这里很漂亮,我特别喜欢!”

下午,孩子们还在古代文明探索宫,沉浸式体验了文物的发掘、修复、保护过程,感受文脉延续、历史留存的不易。

作为在法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孩子们虽然在学习汉语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还是很少,上博东馆的游览为他们带来了一次深度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机会。刘小涵说:“上博东馆内丰富的馆藏可以让他们看一看中国的历史,了解青铜器、陶瓷器是什么样的。这也是我们选中上博东馆作为夏令营重要一站的原因。之后我们还会带孩子们去上海图书馆、豫园、外滩、中华艺术宫等,带他们感受中华文化、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