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
鹤 阿盛 傣族姑娘和导游 相由心生 竹叶青 卓央想扮“沙和尚” 榴花小记
第14版:夜光杯 2024-07-18

竹叶青

章慧敏

整理橱柜时,我发现了这瓶原封未动的“竹叶青”。掰着手指算一下,这瓶酒少说也存放40多年了。至于酒的来历,我清楚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深夜,家里的玻璃窗突然被敲响,“砰砰”的敲击声中还伴着急切的叫声:“章医生、章医生……”

父亲迎进家门的是他的一位叫阿福的病人。阿福怀里抱着年幼的女儿,他带着哭腔说,他下班回家就听孩子喊肚子疼,夜里又发烧,他怕有危险,只得硬着头皮来找父亲看一下。

我完全忘记了父亲是怎么为女孩检查身体的,但他戴着压发帽的脑袋一会儿俯下,一会儿抬起的模样至今记忆犹新。像他那一代的老派男人对自身形象大都是有要求的:衣裤要熨烫,每晚戴压发帽睡觉也是为了保持发型的一丝不苟。我成年后愈发觉得注重自身形象的人必定会尊重他人,父亲的“讲究”也是对病人的一种尊重。

父亲要阿福马上去医院挂急诊,他估计女孩患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手术治疗。说着,他把自己上下班骑的那辆28寸永久牌自行车钥匙交给了阿福……

阿福只是父亲的一个普通病人,他没想到那次深夜造访,父亲不仅不怪罪还给予了如此热心热情的帮助。显然,治病救人是医生深入骨髓的天职。直到今天,我的发小还会跟我讲述父亲当年为弄堂里的他和她解燃眉之急的事。这似乎是医务人员的一种本能行为,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也不时看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救治,第一时间出现的必定是他们。

对我而言,父亲是我的天和地。医术和医德是一对孪生子,我不是医生,传承不了他的医术,但我一直在向他的“德”靠拢,尽管靠得还不够,但我崇尚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阿福送“竹叶青”是表达谢意,可直到父亲去世,他也没舍得喝一口,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的心里留着那份被病人认可的醇香,他是满足的。

屈指一算,这些年我采访过不少被患者公认的好医生,感动我的居然是他们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记得早些年去六院采访妇科的戴主任,我发现再冷的天气他也要焐热了双手再触碰患者的身体。冷和热的反差,无须说大道理,我们都懂,尽在不言中。再说几个月前采访的浦东工匠——公利医院的骨科主任杨教授,让我感触很深的竟然是他对手下不留情面的批评。的确,面对患者只有0分和100分的区别,来不得丝毫马虎,杨教授的严厉和对患者的仁心也是一种反差,有这道安全屏障,患者何求?

没想到几周前我也幸遇了仁医仁心的“好事”。那天,不小心绊了一跤,好不容易挨到家,我吃不准究竟是伤了筋还是断了骨,便微信咨询这两年一直为我针灸推拿的主治医生王磊玉。他的回复很快来了:“阿姨,疼痛难忍一定是有问题的,需要去医院拍片确诊一下,如果只是软组织损伤慢慢养就行了,如果有其他问题要对症治疗。你身边有人吗?没人的话等我送你去医院,请把地址和定位发给我。”

我本能地想拒绝,因为不好意思麻烦他。我每周去一次江苏路街道社区医院,是王医生众多病人中的一个,除了医患关系,连朋友都称不上啊。明知周六是他难得的休息日,需要帮助的这几个字我却迟迟开不了口。然而,王医生那条要我等他的微信又发来了,那一刻我想起了当年阿福抱着女儿深夜来找父亲的场景,我的心里溢满了温暖。

接下来的事无须赘言,急诊、拍片、CT,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直到我多处骨折的结果出来后住进病房,整整一个下午他始终在我身边……

每个时代都需要好人,也都有好人。好医生显然是医患关系相互信任的基调。父亲的那瓶“竹叶青”我还将继续存放下去,这既是纪念,也让我深深理解着几代医生守望善良的温度和厚度。我敬重他们,也似乎品尝到了沁人心脾的酒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