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沂海
老舍先生的剧作《西望长安》曾经被搬上滑稽戏的舞台?一张1956年的老戏单揭开了幕后故事。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滑稽艺人怀着强烈的翻身感,历经“改戏改人改制”,脱胎换骨,摒弃旧时滑稽舞台的低俗媚俗之风,创排出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新剧目,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1949年后,申城民营滑稽剧团规模空前,最多时有30多家滑稽剧团,其中由姚慕双、周柏春领衔的蜜蜂滑稽剧团率先革故鼎新,突破滑稽戏原有的“幕表制”(无剧本,依照幕表设计演出,台词唱腔全靠演员即兴发挥),引进“剧本制”“导演制”,艺术质量更上一层楼。1951年他们编演的滑稽戏《小儿科》,以金圆券的崩盘与人民币的兴盛为背景,描述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悲喜故事,一炮打响,获得政府免税鼓励。1956年,蜜蜂剧团一口气推出五部根据中外戏剧名作移植的滑稽戏:源自老舍话剧的《西望长安》,取材于石挥、陶金原著的《双喜临门》,参照艾明之电影文学剧本改编的《幸福》,脱胎于陈白尘同名话剧的《升官图》,对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进行本土化演绎的《荒唐之家》……一时间好戏连台,反响热烈。
说起来,老舍创作的《西望长安》,属于一部知名度稍逊于《骆驼祥子》《茶馆》的“遗珠”,虽然鲜少为人提及,但自剧本诞生起即显现出不同凡响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1955年,公安部长罗瑞卿在会上谈到一起震惊全国的诈骗大案,荒诞离奇而又发人深省,期望中国也出现一位果戈里,编写一部《钦差大臣》,鞭挞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很快,老舍深入搜集鲜活的真实素材,发挥他构思奇崛、语言诙谐的特色,一改故辙以反面人物为主角,讲述了一个起初只是“骗吃骗喝”的混混,凭借其漏洞百出的说辞、拙劣不堪的演技,居然骗取了政治地位,最终被公安机关识破蛛丝马迹,捉拿归案。
根植于海派文化土壤的滑稽戏,尤为擅长从古今中外姐妹艺术的交流借鉴中汲取养分。建团伊始,蜜蜂剧团就提出要向话剧“对标看齐”,暂停数场演出,召集演职人员前往兰心剧场,观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曙光照耀莫斯科》《布谷鸟叫了》等优秀剧目,学习话剧艺术之长,弥补滑稽表演浮夸粗浅之不足。
《西望长安》剧本面世后,蜜蜂剧团从中“嗅”到了社会热点,当即“拿来”改编,并排出最强演出阵容,由姚慕双饰演骗子栗晚成,周柏春饰演公安局处长唐石清,声誉鹊起的“双字辈”担纲重要角色。滑稽戏调动自身“说噱做唱”的独特优势,其间周柏春揭露骗局的大段唱词,采用了梨膏糖调、妙根调、打湘莲、快乐曲等滑稽传统曲牌,甚至还穿插了“跑马溜溜的山上”的韵律,唱出“他讲闲话太空洞,毫无根据像阵风,他说到前线打过白刃战,亲自肉搏去冲锋,伲晓得高级首长要指挥,哪能会亲自肉搏打冲锋,搿个大漏洞,肯定是冒充,凭他多狡猾,结果一场空”“看到他履历鉴定书,真要笑痛我个肚皮,他写着一九三五年闹革命,算起来还是八岁个小弟弟,打仗还要拖鼻涕,路要相差几万里”等段落,编曲形式丰富,令观众欲罢不能。
翻看这出滑稽戏的戏单,居然还出现了画家叶浅予绘制的《西望长安》印象记四幅,分别题为“骗子手初夸刺刀伤”“慕英雄轻堕迷魂阵”“假货色难欺明眼人”“热水澡揭穿西洋镜”,栩栩如生勾勒出剧情经典桥段,极为传神。其实,叶浅予与滑稽戏缘分匪浅,沪上好几家滑稽剧团曾根据他的连环漫画《王先生与小陈》,改编上演过《王先生到上海》《王先生旅行记》等系列喜剧。
当然,话剧艺术的“一招鲜”,未必能“吃遍天”。之后,蜜蜂剧团将金山编导的话剧《红色风暴》移植到滑稽舞台,效果却适得其反。当周柏春扮演的工人运动领袖林祥谦、王双庆扮演的施洋大律师登场时,台下观众忍俊不禁,本想营造的激越氛围荡然无存,没演几场就偃旗息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