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星期日
三伏与犬日 育雏记 带状疱疹“避雷”误区 棋谱与人生 学游泳这件事 屿山渔水霞满天
第13版:夜光杯 2024-07-23

屿山渔水霞满天

黄峪

坐落于大屿山最西端陡峭山脚下的小渔村大澳,以当地居民依水而建、以桥板相连、格局犹如迷宫的棚屋闻名,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过去几年此地成为极为热门的旅游景点,人流熙攘,接踵比肩。日前临时起意坐早班船去了一趟,下船之时发现当年极为热闹的街头如今却空荡静谧。本想重访由旧警署改建而成并被列入古物保护名单之列的大澳文物酒店,但一不留神,迷失方向,信步走到了一处名为“太平街”的所在。日光凶猛,四顾无人,瞥到身边一条窄巷深处,盘踞着一只虎斑猫,状甚友好。我走近蹲下与其互动,忽然一位中年男子冒了出来,说:“这只猫妈妈叫卷尾,她的四个孩子在笼里,要不要看看?”于是看猫,瞎聊,被问到说要不要吃午饭,那就随缘上去看看这间看不出究竟的私房菜。此地是一座三层建筑,厨房在地下,二楼三楼都是用餐场地。男子把我带到三楼入座,放下一壶水,一桶冰块,说一切自助,冲茶倒水饮料冰块刀叉杯具自己搞掂。而卷尾也一路随行而上,于是我便坐下为自己煲水洗杯冲了一壶金骏眉,等男子慢慢安排午饭菜色——他说有上好的渔获黄立鲳,可以炒凉瓜。

午饭时分,细品豆豉凉瓜腐竹炒黄立鲳,风味极佳,与猫共赏。忽然有几位晒得黝黑的建筑工人小哥进来,驾轻就熟拿饮料冲冰水,闲谈撸猫,还告诉我这里是他们的饭堂,专门开车过来吃,因为大厨手艺高超,被韩国某电视台报道过,多次被大型饮食集团招募,但仍隐居此地。大厨传菜之时,和几位小哥相谈甚欢,忽然又被此地某社会福利机构社工叫住——原来给他带来了五六位首次来大澳的社工同行帮衬。

我正待起身买单,却见得异国面孔的一家四口满身大汗淋漓走进三楼用餐之地,状甚迷失,于是便转客为主,招呼这一台新的客人。聊起来发现他们从西班牙来,初次访港,来渔村寻胜。眼见大厨一脚踢忙得团团转,于是就待了下来,解释菜式,安排冲茶,帮忙传菜,招呼奔走,倒也有趣。待两台客人吃饱喝足买单,我也帮忙算钱,居然还收到西班牙旅客一家四口的小费。自己结清午饭钱之时,已经近下午四点,此时才和大厨真正聊起来,得知他在行内和此地人称“丹爷”,喜欢看书,尤喜金庸,写小说,也写诗歌。他说起金庸笔下人物风土美食,谈得不亦乐乎,邀我共进晚饭。我说不如做叉烧?他马上拿出自制的一盘叉烧。我说不如吃鱼?他便骑自行车去找渔民买了一条新鲜马友鱼。我看到有已经切段的韭菜花,商量着可以做个小炒王,他便从柜里找出湛江名产沙虫问我吃过没有。谈笑之间两菜一饭热辣出炉。姜葱蒜头蒸马友嫩滑绵软,倒不稀奇,最为惊喜的是上面撒了细碎川味剁椒,将渔村风味升华到更高境界。小炒王材料用上韭菜花、炸沙虫、自制叉烧、大澳虾干,爽口酥脆,火候到位,镬气一流。我说吃米饭,丹爷迅速用橄榄菜、菜脯粒和鸡蛋炮制出一碟粒粒分明的炒饭,香气袭人异常开胃。

这一顿吃得畅快,远望飞渡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有好酒,更有故事。一路喝着丹爷自制的三蒸三酿米酒勾兑威士忌苏打闲聊,我各种提问,他也有问必答,说起自己年少拜师学艺,三年后便艺满出师,被邀到城中最好潮州菜馆掌厨,十几年前来大澳渔村归隐江湖。当年城中私房菜做得风生水起,顶峰之作是在中环某会所,从晚上七点一直煮到午夜,连冷气(空调系统)都停止运作,但诸位宾客仍吃得不亦乐乎,不愿离席。

问题问得多了,丹爷脸上忽然怅然,道一声“桑榆晚矣”,望向天边,沉思不语。天色渐晚,最后一班客船也已经离岸,丹爷送我到巴士站,一路上说起他在此十多年看过大澳旅游业高峰风光,也见证了这一年多来的寂寥。我们在车站静静站了一会,他挥一挥手,说我先回去了,有缘再见。晚霞掩映之下,他的背影渐渐淡入夜色,虽落寞,亦潇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