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玉红
诉求热点
自7月5日开线至今,共收到市民诉求131.4万件。建设交通类排名前五的投诉咨询热点为:物业安保、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添置、噪声污染、服务规范(出租车)
直播互动
截至8月12日,27场“第32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直播”总看播人数达143.3万,融媒体各端后台共受理市民诉求11896件;其中,5场联合直播全网总看播人数27.9万
“点”亮上海
围绕如何“更高质量建设人民城市”的主题,50场“市民圆桌”火热启动;“‘点’亮上海”征集邀约同步发出,目前已从各渠道收到人民建议16000多件
最“烫”的热线一个多月来伴随最热的上海,第32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今天收线。自7月5日开线至今,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新民晚报融媒体等渠道,收到市民诉求共131.4万件。据统计,建设交通类排名前五的投诉咨询热点为:物业安保、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添置、噪声污染、服务规范(出租车)。相关诉求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单位的及时回应与处置。广大市民群众热心参与,社会各界同向发力,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民生服务的人民建议“金点子”纷纷涌现,成为本届热线的又一热点和亮点。
7月5日起,“第32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直播”在新民晚报微信公众号“上海时刻”栏目、新民晚报抖音号、新民晚报今日头条号、“新民帮侬忙”微信公众号、“新民帮侬忙”抖音号、“新民帮侬忙”今日头条号等平台同步开启。每周一至周五的11时15分至13时,主播和记者在直播间与网友实时密切互动、即时响应呼声、高效排忧解难。截至8月12日,27场直播总看播人数达143.3万,融媒体各端后台共受理市民诉求11896件,均已在第一时间转相关部门处置。其中,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首度携手解放日报“民声直通车”,开启5场联合直播,全网总看播人数27.9万。“夏令热线”期间,新民晚报融媒体各端共发布相关“民生诉求”报道120多篇、短视频70多条,全网总关注度达1.62亿。
关心“身边事”
关注“大家事”
几乎与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开线同步,上海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城市运行保障面临“烤”验。各行业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努力保障城市建设管理运行平稳有序,确保市民群众安然度夏。
从诉求热点看,市民既关心“身边事”,也关注“大家事”。交通出行、小区物业一直是极受关注的“身边事”,公共交通服务规范和物业维修添置成为市民诉求占比最多的内容之一。同时,许多市民关注共享单车停放、公园绿地空间等“周边事”“大家事”,对城市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全龄友好等提出了更多新需求、新期盼。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解决“一件事”
办好“一类事”
针对市民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单位加强调查研究,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从面上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处置过程中,注重跨前一步,推动“急难愁”高效处置,全力以赴消除难题瓶颈。比如,交通运输部门结合暑期运输客流特征,针对枢纽车站、商业景点、居民区周边车站客流情况,开展暑运大客流保畅和出租汽车行业顽症集中整治行动;城管执法部门结合夏季业态特点,对小区周边沿街商铺油烟扰民、建筑垃圾处置、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治理、小区垃圾分类等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同时,推动“一类事”批量解决。通过视频直播、“新测评”以及系列短视频等方式,加强调研和分析,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办好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一类事”。比如,住建部门针对平日市民反映“一江一河”沿岸餐饮选择不够丰富、娱乐设施单调陈旧等情况,指导各区进一步优化滨水空间功能布局,丰富特色活动形式;绿化市容部门着力解决夜间厕所“不够用”“不好找”问题,根据市民游客需求,动态调整开放点位,科学合理推动具备条件的环卫公厕24小时开放;房管部门为帮助市民解决居家维修保养方面的难题,拓宽特约维修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收费标准,丰富服务项目种类;公积金管理部门针对“沪九条”政策发布、公积金政策咨询上升的情况,加强问题梳理,做好批量解答和政策宣传解读。
既能“解民忧”
更可“聚民智”
今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随着“夏令热线”开启,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新民晚报社共同发出“‘点’亮上海”的征集邀约。目前,已从各渠道收到人民建议16000多件。
围绕如何“更高质量建设人民城市”的主题,50场“市民圆桌”火热启动。聚焦河道治理、夜间经济、共享单车治理、环卫公厕改造等热点话题,本报在7月25日、8月2日先后推出两期“‘点’亮上海”系列报道,50集每集2分钟真实记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短视频系列《人民城市100分》之“市民圆桌”专题同步发布。
今年,“夏令热线”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活动全过程,同步开展“人民城市——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人民建议征集。后续,对广大市民提出的“金点子”,相关部门和单位将抓好成果转化,充分转化吸纳进入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相关规划、制度和拟开展的工作中,助力形成人人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