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一座城市的阅读 “谢晋导演,我们都还记得您” 一头连着生活  一头连着知识
第7版:书式生活2024 2024-08-18
20年来申城家门口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它们——

一头连着生活 一头连着知识

上海书展挤满了爱书人 记者 王凯 摄

和平书院夜读 杨建正 摄

昨天周六,上海书展几乎一票难求,上海展览中心挤满了爱书、爱阅读的大人和孩子,还有满满当当的各项活动。而在这个城市的其他许多角落,还有许多关于阅读的讲座、展览、赏析和亲子活动正在举办。据不完全统计,书展一周,全市16个区将开展共计296场相关活动,它们大多分布在街镇图书馆、城市书房、农村书屋和“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下称“儿友好阅读新空间”)。

这些有趣有益活动,和20年来我们身边不断生根发芽的一家又一家可亲可近的书房,让“上海书展”扩大了地界,延长了周期,永不落幕。

和平书院 不舍昼夜

上海书展揭幕前夕,和平书院举办了首届“夜读日”,用上海话朗读的诗歌、演唱的歌曲,让观众们会心一笑。作为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自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放以来,和平书院便成为无数求知心灵的栖息地。有读者称来这里是每天晚上的固定活动,“散散步,然后来看看书。”而白天,这座虹口区图书馆的分馆已经深度嵌入了附近居民的学习、休闲生活之中。看着早起步行来自习的大学生,或是坐在综合馆二楼露台欣赏公园风景的退休夫妇,还有带着孩子在少儿馆席地而坐的年轻父母,你能切实感受到社区公共图书馆,一头连着社区生活的柴米油盐,一头连着知识和思想的源头活水。

在上海已建成的219家遍布全市的街镇图书馆中还有许多小而美的存在,比如搬到昌平路710号二楼的江宁路街道图书馆,馆藏面积小了近一半,但人气却涨了不止一倍。通过大幅调整馆藏书籍,江宁路街道图书馆的藏书以设计、艺术、建筑和上海历史研究为特色,“一些上海历史爱好者、城市漫步(City Walk)达人,乃至上海城市研究的学者都会定期来馆读书,高黏性的读者群体逐步形成。”馆长朱宇翔介绍经验说。

稻田书屋 躬耕致读

如果说在城市,在高楼大厦间,是书香伴着咖啡香,那么在乡村,在田间地头,是书香伴着稻花香。位于青浦区赵巷镇的方夏村农家书屋(稻田图书馆)就位于“一稻”农场内,日常是围绕服务农村社区、满足周边居民阅读需求打造的社区读书社群活动空间,周末则焕新为研学课堂,更多元地向市民游客展现农耕文化。

同样在青浦,位于朱家角镇,由林家村村民陈君芳与丈夫张瑞杰携手打造的“薄荷香文苑”曾被评为“最美农家书屋”——整整三面墙壁是木质大书架,木地板、蓝土布覆盖的长茶几、未粉刷的天花板,处处透露出粗粝的美感。从大块窗户向外望去,百亩稻田尽收眼底。城里的作家们会定期到书屋开例会,大学里的教授会到书屋品茗话诗,书屋里还能常常欣赏到城里艺术家带来的古琴表演等。

儿童阅读 精彩纷呈

一场名为“星空之旅 探索无界”的主题活动,近日在浦锦街道闵行城市书房江桦馆举行。主办方还特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工程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总体设计师陈欢乐,进行了“月背探秘:嫦娥六号的星际旅程”讲座。这是闵行区结合“儿友好阅读新空间”打造推进的“一书一世界·书房有约”系列活动之一,专业人士带来的趣味讲座等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对天文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有益的阅读和探索,几乎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发生。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未央学馆以汉文化为特色,孵化了“石二国学、邻里童读”阅读推广品牌;金山区枫泾镇图书馆将“儿友好阅读新空间”作为非遗项目——金山农民画传承的重要阵地,打造枫泾故事与农民画特色活动品牌:嘉定区金鹤新城“儿友好阅读新空间”常态化以绘本剧形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让孩子们在戏剧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与美好。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