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让天桥更美丽 偶遇 丰收饼 闪耀的灯塔 崇明芦穄 云城有山 琼瑶往事
第8版:夜光杯 2024-09-17

琼瑶往事

章华明

女作家琼瑶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40年代,琼瑶之父陈致平(1908—2002)曾任教同济大学,琼瑶得以“教职员子女”身份经常进出校园……

陈致平祖籍湖南衡阳,毕业于辅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抗战爆发后,陈致平逃难至成都,在私立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任教。陈致平与太太袁行恕育有二子二女。其中,双胞胎长女、长子1938年春出生于成都。长女取名“陈喆”,谱名陈诗喆,小名凤凰。这就是琼瑶。1942年,陈致平携全家回到故乡衡阳。1944年战火逼近衡阳,他不得不挈妇将雏再次走上迁徙之路,1945年秋,和同济大学产生交集:他被迁至四川宜宾郊区李庄古镇的同济大学“公共科”延聘为讲师,并在附中兼课。因条件有限,陈致平只能只身前往李庄,袁行恕则应堂妹、泸南中学创始人袁行勋(袁彬)之邀至泸南中学任教。

汤从伊是河南光山人,1945年在同济大学附中任地理教员。他与陈致平被安排住在一套单身宿舍的前后两间房里。汤从伊回忆:陈致平长我10岁,我向以师长视之,他还是我1948年初结婚时的介绍人。

从李庄迁回上海后,因原吴淞校舍毁于日军炮火,为了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学校租用了距学校不远的外滩礼查大楼(即浦江饭店,今中国证券博物馆)附楼金山大楼部分房间作为教师宿舍,陈致平一家也住在这里。办公地点在四川北路2066号(今新复兴初级中学),距金山大楼不到两公里。汤从伊说:“1946年初冬,我们随校返回上海,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不久,袁行恕也带着两双儿女辗转来到上海,全家得以团聚。当时,他们住在同济大学所租借的礼查饭店教授楼,我从江湾同济大学附中到市区时,常去他家中探望。”

琼瑶家里有一张书桌。白天,爸爸在书桌上备课、改作业,晚上,妈妈铺上棉被,书桌就成了琼瑶和弟妹们的床。有史料称,当时上海物价飞涨,琼瑶一家生活极为清苦。琼瑶一个当律师的舅舅力劝陈致平改行,否则孩子们都会饿死。一席话,说得陈致平大怒。其实,这是江湖传说,因为琼瑶并没有一个在上海当律师的舅舅。不过,解放战争时期,大学教师总体收入不高,更谈不上富裕,这也是事实。作为同济大学讲师,陈致平1947年8月至1948年7月任期内的月薪为340元。但据南京大学牛力博士的研究,和今天大学教师的工资构成一样,这340元只是“岗位工资”,是教师全部工资收入中的一小部分,其他还有各类补助、加成,这些都会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应上涨,所以琼瑶一家虽然生活清贫,但还不至于“穷困潦倒”到要饿死。何况,袁行恕才貌双全且勤劳有加,系可靠教国文、美术谋生的“职业妇女”。

在汤从伊眼中,当时的琼瑶还不过是“一位十多岁的俊秀寡言的小姑娘”。有史料称,琼瑶到上海后即转入同济大学附小读书,这也是误传。首先,同济大学当时没有附小。其次,琼瑶自己曾回忆说:“9岁,父亲执教于同济大学,我们举家迁往上海。记得上学第一天,母亲牵着我的手,站在上海第十六区国民小学的走廊上,观赏那些高年级学生的壁报。”显然,琼瑶就读的是“上海第十六区国民小学”。严格来说,这所学校的名称应是“上海市第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前身是1869年创办于虹口密勒路(今峨嵋路)上的“尤来旬学校”。上海解放后称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

正是在上海市第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观赏那些高年级学生的壁报”时,琼瑶受到深深触动,从而开始迷上写作,并常常以父母之间的日常对话为素材,让父母笑到肚子疼。当然,这其中也有她自己的影子。不久,她请父亲帮忙将习作——小说《可怜的小青》寄给了上海《大公报》。1947年12月6日,上海《大公报》第9版“现代儿童”栏目发表了琼瑶的《可怜的小青》,署名“陈喆”。就这样,琼瑶将她的处女作留给了上海。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发表的还有上海《大公报》“现代儿童”栏目主编、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的《不上轨道的小火车头》。

琼瑶祖父陈墨西(1869—1960)在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护国运动、北伐战争。后回归故里潜心从教,深受乡里爱戴。1948年初,因战事逼近,陈致平让袁行恕带着儿女回到衡阳,只身一人留在上海。琼瑶入衡阳私立刚直小学,从此告别上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