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 泳耀申城  来看奥运冠军亮相 潜心创作  力推精品  上海文学书写伟大时代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4-10-18

潜心创作 力推精品 上海文学书写伟大时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十年来,上海文学创作精彩纷呈,硕果累累。在茅盾文学奖这一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评选中,上海作家金宇澄的《繁花》和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在第九届和第十一届评选中分别获奖。近年来,越来越多中青年作家参与上海文学创作的接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奋勇争先,至诚抒写,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展现作家的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

精品力作关注时代

上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2019年度出版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红日》《上海的早晨》《蹉跎岁月》《长恨歌》《繁花》等作品入选,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笔耕不辍和不懈探索。王安忆、叶辛、赵丽宏等成名已久的作家至今活跃在创作一线,一大批青年作家也崭露头角,作品引发关注。近年来,上海作家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获奖连连,王安忆获第三届钟山文学奖,潘向黎、三三获第七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张新颖、陈思和、郜元宝分获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薛舒获2019—2021长江文艺双年奖,路内获第五届施耐庵长篇叙事文学奖,滕肖澜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

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不断增强,诞生了一批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主题创作。上海市作协力推“红色”创作,形成规模声势,《白纸红字》《伟大纪念日》《起来》等一批颇具影响的红色题材纪实作品,全景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建党之初在上海这座伟大红色城市中走过的十三年非凡历程;推出新时代都市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张文宏医生》《城中之城》《心居》等作品同样深入人心。

网络文学蓬勃发展

时下,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年新增作品约200万部。上海是中国网络文学发祥地,2014年上海网络作协成立,是全国最早成立网络作协的省市之一。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网络作家职称评定制度,率先建立签约网络作家制度。近五年来,新吸纳网络作协会员209人,网络作协会员总人数达554人。刘炜(笔名血红)、蔡骏、王小磊(笔名骷髅精灵)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奖,刘炜、王小磊等还入选了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网络文学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借鉴前辈作家“深入生活”的优良传统,主动扎根生活一线,在基层群众中收集素材,并对典型题材进行深度加工。如《一路奔北》(作者“人间需要情绪稳定”)以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为原型,讲述了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不断克服技术瓶颈、外部竞争等危机,携手推动国产卫星导航系统自主研发的故事。

文学力量向外辐射

文学越来越多地成为其他艺术门类的母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全方位开发。去年岁末,一部讲述上海上世纪9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开播后,热度居高不下,成为现象级作品,这就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繁花》,而此前,小说已被改编成了舞台剧。小说《千里江山图》也先后被改编成中篇评弹、话剧,同名电影也已列入上影集团拍摄计划。同样,网络文学早已成为网络创意产业链的起始点和发动机。

上海文学力量不断向外辐射。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海国际诗歌节等已成中外文学交流品牌。“上海写作计划”累计邀请来自39个国家的107位作家驻沪。外国作家在上海生活两个月,获得了丰富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纷纷以诗篇、散文、小说等形式将上海之行定格在作品中,通过不同语言书写传递他们对上海的喜爱和眷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未来上海将凝聚更广大创作力量,深情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史诗,深度描绘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新成就,聚焦高质量文学创作,打造当代文学创作高地。

本报记者 邵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