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
海派艺术馆推出“趋古步今”刘一闻作品展 纪录片《邬达克》文献展在上海同济大学开展 声声入戏“声”入人心 把“古琴”横在水上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4-12-25
他坐乡间“万花亭”她穿林海“取”油田

声声入戏“声”入人心

有的人十年如一日做乡间戏台上的守望者,有的人将广阔的油田变作天然的剧场,有的票友因戏结缘,携手扶持,有的人,虽未曾登上舞台,却始终心怀信念,坚定前行……自《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开播以来,节目的人气持续飙升。截至12月25日,节目全网曝光量累计突破5.42亿,视频播放量破1.13亿,六期节目直播观看量达1358万,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强大生命力。

这场《票友大会》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的48位票友,他们的经历各异,却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书写着与京剧结缘的故事。

有人听 就值得

李全忠,一位来自山东潍坊的票友,他带领着戏曲社团穿梭于各大庙会和乡村集市。大多数时候,观众席里坐着的是挑着菜篮的大爷、背着孩子的大娘,但每一次掌声响起,李全忠的内心都无比满足:“唱戏嘛,只要有人听,就值!”李全忠擅长袭派花脸,《姚期》是他常演的剧目,一段“皇恩浩,调老臣龙廷独往,龙恩重,愧无报心意彷徨。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常常赢得台下阵阵热烈掌声。

石油工人李霞的舞台则显得更为独特——那是一片油田。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她身穿红色工服,高歌《智取威虎山》中的经典唱腔,嘹亮的嗓音在铁皮工房与钻井机械之间回荡。对她而言,身边的磕头机,就是她最忠实的观众。

来自大连的社区普法宣传员王涛,也是京剧的资深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他将京剧融入社区的每个角落。“邻居赵大爷,八十差一年……”王涛为社区老人量身定制了反诈快板,让社区居民也成了他的忠实戏迷。

爱京剧 不奇怪

“在《票友大会》中,年轻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上海京剧院麒派老生名家陈少云看着这场充满欢声笑语的聚会,感慨道。

录制期间,北京大学的学生潘宇轩总被问起,为何会对京剧感兴趣。他希望人们不再对一位喜欢戏曲的年轻人感到惊讶,正如大家不再对校园里湖边弹吉他的小哥哥、学生中心练舞的小姐姐感到奇怪一样,京剧也可以是年轻人自然而然的爱好。

通过这次大会,天南海北的票友在这里相识,自此远至天涯有知音。秦雨卉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京剧社的成员,在《票友大会》的舞台上,她讲述了京剧社没乐队、没戏服的艰难困境,希望能得到帮助。节目主持人就积极牵线搭桥,找到距她所在地苏州并不远的扬州票友黄玉明。不久,秦雨卉与黄玉明约定合作,成为《票友大会》的一段佳话。

虽落选 更努力

常州京剧研究会的负责人高文龙对《票友大会》心向往之。“带着35个节目报名,一个都没选上”,面对落选的结果,他心态挺好:“我们队伍里年轻人太少了。”之后高文龙依旧带着团队赴京观摩大会,站在台下,看着年轻票友们一招一式,高文龙的心中生出新的念头: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回到常州后,他立即行动,走进校园,开启了京剧传承的希望之路。

京剧与票友的互动让传统艺术的美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让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看到了戏曲事业的无限生机。戏曲评论家崔伟强也深刻感受到,每个选手与京剧结缘的经历与岁月,点亮了京剧之美、人生之美。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