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上海浦东证大家园小区十分热闹,居民们观赏了“舞龙舞狮”的非遗文化表演,“财神爷”发糖果,大家开开心心过大年 图 IC
本报记者 杨硕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各类政策组合拳的配合下,我国经济复苏态势稳中向好。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更要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在一系列政策的提振下,经历连续两年下跌后的沪深两市主要指数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去年沪指上涨12.67%,大家对资本市场的今年走势充满期待。另外,受地缘冲突、美联储降息等多重因素影响,黄金价格逐步上涨,国际金价从2000美元/盎司附近上涨到2700美元/盎司左右。
乙巳蛇年已至,新的一年,新的期望。包括境外机构在内的众多投资机构纷纷看好中国资本市场,而广大个人投资者更关心的是哪些品种值得入手。
黄金市场 有望延续涨势
这个春节假期,黄金再度成为市场一大焦点。1月30日盘中,黄金价格大幅拉升,一度突破每盎司2800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自2025年1月以来,COMEX黄金累计涨幅超过了6%。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黄金多次登上热搜,是普通人投资的大热门方向。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黄金价格大涨24.39%。
面对金价居高不下的行情,蛇年里的黄金消费,投资者何去何从?
德邦证券研报显示,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双双发力,全面看好有色金属板块投资机会,贵金属有望长牛,内需相关品种弹性或更大。实际利率下降凸显黄金配置价值,白银远期弹性更大。
“2025年,美国虽然进入降息周期,但如果大幅度加征关税,推高美国通胀水平,美联储降息步伐或将放缓,美元指数可能走强,将对黄金价格产生抑制作用。但如果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全球避险情绪将有所上升,或将继续推动黄金价格处于高位,预计2025年每盎司黄金价格有望突破3000美元大关。”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交通银行上海真华路支行私人银行顾问陈艳红表示,2024年黄金市场受到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地缘政治、货币政策、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黄金价格呈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需求不断增长。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央行有望延续购金节奏,黄金在大类资产上与传统投资品种的低相关性使其具有很好的配置与风险对冲价值。在银行,投资黄金的手段多样丰富,既有挂钩黄金现货价格的黄金ETF指数基金,又有灵活性非常高的贵金属钱包活期金交易,还有方便回购的实物黄金,帮助投资者丰富黄金配置工具,实现“另类”投资。
不过,也有部分机构发表观点认为,2025年黄金价格有望维持震荡向上的态势,不过涨势会有所放缓。“中国人长期以来偏好黄金消费与投资。春节前后,正是黄金消费的高峰时期。如果出于收藏、婚庆、送礼等需要,要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合理消费黄金。如果基于投资需要,要从自己的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和风险偏好出发,合理配置黄金资产。黄金不是一成不变的保值品,金价并非只涨不跌,投资黄金同样存在风险。”董希淼作出提醒,2025年处于高位的黄金价格波动也可能加剧。投资者特别是投资经验较少的投资者,要密切关注黄金市场变化,小心规避黄金投资风险。
银行理财 “固收+”受热捧
近年来,以大行为首的存款挂牌利率逐步下调,定期存款利率全面步入“1”时代。
存款利率下降,让理财产品开始回暖,但是理财收益已大不如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21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理财产品4.03万只,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75%;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达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88%。2024年,全部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7099亿元,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调整了产品的配置策略,从单一资产、单策略转向多元资产、多策略。从目前的理财配置看,“固收+”理财成为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重点发力方向。
“2025年一季度我们建议投资者围绕‘权益与固收并重’的总体策略开展资产配置。货币和固收产品作为客户基础配置品种,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环境下,仍具有配置价值。同时为应对市场利率走低等政策和市场变化,建议降低固收类资产收益预期,适当加大含权‘固收+’资产配置,优选回撤控制较好的产品。”建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建议。
所谓“固收+”产品,是指以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为主,同时辅以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衍生品或其他类资产,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在追求相对稳健收益的基础上,争取增厚产品整体收益的理财产品。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1月20日至25日新成立的“固收+”理财产品379只,其中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产品超过179只。某理财公司市场业务人士表示,“固收+”产品通过大类资产配置进行收益增厚,是具备比较优势的固收类资产,也被看作未来理财公司上规模、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2024年以债券打底增加红利、优先股、黄金等增强策略的‘固收+’产品整体来看收益较好,更受投资者认可。因此,大家也普遍将‘固收+’的产品作为春节档获客引流的主力,尤其半年以内的短期限产品,投资者认购积极性更高一些。”
兼具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大额存单”,也是储户争相配置的热门产品。大额存单的利率相对一般存款更高,部分银行还推出了灵活转让等功能,对存款客户的吸引力强。此外,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通常较高、到期期限较长,可以为中小银行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积累优质客户。
“在利率下行时代,投资者需关注利率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站在当下时间节点,大额存单对于保守型投资者仍是不错的选择,如交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2.05%,较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略高一筹,还兼具质押的功能,纳入存款保险既增加了客户对于资金的安全感,又能满足客户对于长期、稳定、保本投资的需求。”陈艳红说。
多位业内人士提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只看过往业绩。历史收益率只说明理财产品在过去一段时间达成的业绩情况,它并非预期收益率,不能代表理财产品未来收益情况。董希淼指出,投资者要基于自己的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和风险偏好,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不要轻易追涨杀跌。在各类金融产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注意平衡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者的关系。总体而言,如果希望获得较高收益,那么应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不希望承担较高的风险,那么应该接受较低的收益。
基金投资 指基更“适众”
基金是更适合普通人的投资工具,容易把握行情,不用操太多的心。中国基民的数量远超股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断刷新纪录,在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市场上基金产品这么多,个人投资者怎么选?在众多专业人士的产品推荐中,A股ETF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名词,指数基金也被认为适合大部分投资者。ETF就是A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特点是交易方便,购买成本较低,透明度高,风险分散。特别是一系列指数ETF,更是普通人投资的入门产品。“毕竟像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是不会像个股一样退市的,点位越低,安全垫越厚,一旦市场出现上涨行情,就能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陈艳红指出,相比直接投资于股票,基金具有多元资产配置、分散风险的功能,而指数基金相比主动管理基金综合费用更低、产品特征更清晰,投资去向“明明白白”,能帮助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分享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
“品种建议选择流动性好的场内交易型ETF,沪深300、创业板、科创50等指数基金适合大多数投资者。”理财专业人士建议。
股票市场 高息股具吸引力
过去一年,A股市场走势震荡,9月末10月初的一波行情,牵动投资者的心。
除了ETF和黄金外,高息股或许也是普通投资者的另一良好选择。
什么是高息股?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每年都能够分红派息,且股息率相对较高的股票,这些上市公司业务成熟,利润稳定,再加上大部分都属于国企,并不吝啬分红,股息率较为稳定,A股市场中银行、电力等行业拥有较多的高息股。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买入银行股等高息股,每年拿3%—5%的分红,收益非常稳定,甚至可以通过买银行股养老吃利息。
瑞银大中华金融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在第25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提到,低利率环境下,高息股仍具备吸引力。颜湄之认为,国有大行股票拥有逆周期特点,是市场不确定性较大时的安全之选。她进一步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我们认为高息股仍具备吸引力。目前国有大行港股股息收益率约6%~7%、A股股息收益率约4%~5%。此外,国内银行中期派息的安排,有利于稳定股价。”
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监管层面一系列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政策出台后,长线资金不仅加大了股市投资力度,入市意愿也更强。资本市场的长线资金,主要包括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和“国家队”等。作为长线资金的代表之一,保险资金因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一直受到资本市场欢迎。除了险资外,社保基金作为另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在带动其他机构投资者入市,为A股带来更多流动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从这些长线资金的持股看,主要是一些绩优股和高息股。长线资金此前在A股低迷期增持,在稳定市场的同时,也反映出对这类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
有投资人士指出,从2024年长线资本重仓的板块来看,大多偏向于银行、公用事业、电力环保、交通运输板块,这些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稳定、股息率高、股价表现相对稳健,符合“长钱”的投资偏好,与它们的资产配置标准也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