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挂春幡 “打春牛” 中外游客共迎春 非遗光影秀《浮光百戏》亮相静安寺商圈 车企花式促销 车主开心“拔草” 穿上汉服点茶 蘸墨落笔写福
第2版:上海 2025-02-03

穿上汉服点茶 蘸墨落笔写福

在沪留学生体验年味十足的中国传统文化

留学生共同书写福字

外国朋友穿上国潮服装,参与宋式点茶技艺展示与体验活动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穿上汉服点茶,摆起功架习武,蘸上墨汁写福……昨天下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杨浦区域高校的留学生先后来到中国武术博物馆、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笔墨宫坊,体验新春年味十足的中国传统文化。带着亲笔写的福字和对联走出笔墨宫坊,大家意犹未尽,连连向工作人员道谢,感谢他们安排了一场丰盛的非遗大餐。

作为“拾趣YOUNG浦”外国友人看杨浦文化体验活动的第一站,40余名留学生首先来到上海体育大学里的中国武术博物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通过影视作品看过神奇的中国功夫,因此,这个专门介绍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博物馆让大家格外好奇,特别是射箭、梅花桩等体验项目更是吸引了他们一一尝试。听工作人员介绍当天是大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而关公则被尊称为武财神,留学生们也入乡随俗,在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像面前摆出一模一样的手势留影。

在恢宏的“绿瓦大楼”前,他们还换上蓝色丝绒、金丝绣边的练功服,跟着曾经获得上海市级武术比赛第三名的“趣游杨浦小使者”易思琪和上海体育大学的研究生谢雨钊,有模有样地学起了中国功夫。沉肩、屈膝、提腿、推掌……一招一式,学得煞是认真。

来自蒙古国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年级研究生宁静说,她对中国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小时候和哥哥一起看过一本介绍武术的书籍,对习武的呼吸功法略知一二,也曾经在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参加过武术活动,这次观摩和学习让她对武术更有感觉了。

随后,大家来到去年底焕新开放的杨浦区文化艺术中心。在非遗传承展示区里,大家兴致盎然地在屏幕前观摩码头号子、工人大锣鼓等非遗表演,又挨个在互动屏幕上放飞“一帆风顺”“前程似锦”“福泰安康”等写着吉祥祝福的花灯,许下对新年的美好心愿。紧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传统服饰,把刚刚收到的荣庆堂香囊挂在纽扣上,在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悠扬琴声中,学习宋式点茶。氛围感十足的点茶现场,让大家对宋朝中国人的风雅生活有了沉浸式的感受。

一站站打卡,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精彩仍在继续。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笔墨宫坊,大家尝试了墨锭描金,又跟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虎臣第11代传承人吴庆春一起写春联和福字。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上海财经大学二年级研究生高海洋说,这是他在上海度过的第二个春节,财大为留学生举办了春节联欢会,食堂还有免费的饺子等美食,昨天又有这么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太有意思了。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