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朋友圈摄影大赛有了一个新趋势:不少人晒出精彩纷呈的九宫格图片时,还配上了不俗的诗作,只是结尾往往会用括号加上一句:“DeepSeek创作”。
AI写诗、AI祝福、AI庙会……这个新春注定将载入史册——除了是首个“非遗春节”,被DeepSeek在岁末再度带火的人工智能,也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了各种年俗活动,从文化传承到创新表达,从家庭团聚到全球传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科技赋能下展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传统年俗的困境在于单向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却能将观众秒变创作者,大大提升了互动性与沉浸感。比如福州的非遗灯会,借助通义App“万物花灯”功能,将用户上传的照片一键转化为花灯设计,让非遗从“观赏对象”升级为“共创载体”;趣丸科技推出的《AI(爱)在中国年》,融合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用户通过“天谱乐”工具输入关键词,即可创作各种风格的新春歌曲;扫描全能王发起的“新春扫描活动”,鼓励用户用AI技术还原传统艺术的微妙色彩与线条,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借助这一技术创作的丝网版画《金蛇福禄》,将剪纸窗花的红“复刻”出端庄大气的质感,让传统美学以数字形式永久留存。
人工智能也进一步打开了地域与代际的隔阂——山东泰山的助力机器人帮助老年人登山祈福;深圳的机甲醒狮与湖北的机器狗舞狮团队,用科技重新定义民俗表演的边界;百度“简单AI”工具让广场舞大妈一键生成全球地标拜年视频;人工智能创作的全球春节场景画面里,舞龙舞狮、年夜饭等中国元素与埃菲尔铁塔、纽约时代广场并置,彰显出春节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
AI与非遗的融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传统如何面向未来”的探索。科大讯飞的方言库收录了170万条语音数据,速度远超人工采集,但人工智能要解决的远不止非遗传承的效率问题。比如在北京的科技庙会中,AI试衣间与智慧导览并未冲淡年味,反而以其实用功能大大增强了消费体验,印证了“应用即传承,消费即保护”的理念,也充分说明非遗传承不只依赖技术保鲜,更需要持续创造被时代需要的价值。
AI与非遗的融合,也让我们读懂中国文化的“独特光谱”——它既是古老的,又是未来的;既是地方的,又是全球的;既是技艺的承续,又是创新的试验场。当机器狗与醒狮共舞、方言通过算法重生、千年灯会由全民共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狂欢,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开放姿态拥抱未来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命题: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以科技为舟,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基因和人性中对团圆、美好、传承的渴望,驶向人类共同的精神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