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深度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中,低空经济正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在浙江南浔,一场“低空经济+农业”的创新实践正蓬勃开展,借助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与数字化平台,曾经传统的农耕画面正被颠覆,一幅“一机多能”解锁春耕场景的智慧农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机巢矩阵”
织密智慧监测网
“土壤含水量数据已同步至云端,5分钟后精准灌溉方案就能生成。”春耕时节,位于南浔双林镇北部六村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内,一架遥感无人机在10多公里外的南浔区数字农业产业研究院工作人员的远程操控下,进行着土壤水分的信息监测。
占地8000亩的示范园区内,几架T-70无人机犹如银燕般掠过青翠的麦田。随着系统指令下达,多旋翼无人机依次升空执行测绘任务,固定翼机型则携带光谱仪执行大范围巡田。
“单个机巢可覆盖半径5—7公里区域,通过差异配置30分钟、1小时续航机型,实现全域无死角覆盖。”南浔区数字农业产业研究院技术专员杨其其指着电子沙盘介绍,空基平台已累计采集1.2PB农业数据,构建起的“空—天—地”体系,让每块田都能获得天基扫描、空基细查、地面验证的三重诊断。
在数字农业研究院大屏上,记者看到大片麦田正被转化为实时传回的三维热力图。杨其其点击热力图泛紫区域后,土壤含氮量异常警报立即触发,系统自动生成处方图,15公里外的植保无人机开始装载定制营养剂,误差不超过3厘米的精准作业,让传统人工巡田3天的工作量压缩至47分钟。
这一幕“空天对话”场景,正是南浔区推进“低空经济+农业”战略的生动实践。而在另一边,双林镇种植大户谢师傅站在自家田间物联网基站旁,手机农事管理App中显示出变量施肥处方图:“这红黄蓝区块,每块需要的氮磷钾比例清清楚楚。去年用无人机精准作业,每亩节肥15%、增产8%,600亩就是实打实3万多元增收。”
“一机多能”
激活农业新引擎
技术的突破源于体系化创新,去年以来,南浔区强村富民集团通过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构建“天基扫描普查、空基细查建模、地基验证执行”的三维闭环——北斗卫星每天提供全域作物长势初判,遥感无人机完成厘米级建模,地面126类传感器实时校准数据。当虫情测报灯触发警报,系统能自动调度最近的无人机巢机组,12分钟内锁定坐标、匹配药剂、规划航线。这种响应速度在今年初的冻害防御中为3万亩小麦争取到关键防护窗口,成效显著。
“我们将在南浔建设12—15个智能机巢,形成15分钟响应圈,实现南浔的全域覆盖,无人机根据任务类型自主切换可见光、高光谱等7种载荷,在农情监测、灾害查勘、保险定损等场景实现‘一机多能’。”南浔区强村富民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南浔广袤田野的无人机蜂巢到研究院实验室的农业大脑,科技创新正在重构“精耕细作”的时空维度。低空经济与沃野田畴深度耦合,不仅催生了“云端种地”“算法施肥”等新农艺,更深层面推动了南浔农业生产关系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