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宁树藩,新闻史学家,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多卷本)的副主编和该著作现代卷主编,编著《新闻学简明词典》《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新闻学基础》等。
徐家汇藏书楼曾是宁树藩经常去查阅资料的地方。
半路出家研究新闻史
宁树藩194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文系,1946年从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回到故乡安徽的中学任教,曾任《徽州日报》副刊《文艺之家》的主编。
1949年,宁树藩来到上海的复旦大学任教,教授的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后来进入新闻学研究领域纯属偶然。据说,有次宁树藩请当时复旦新闻系的系主任王中作报告,结果宁树藩在聊天中给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方便邀请他去新闻系工作。
宁树藩1955年正式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进行新闻史和新闻理论方面的研究。宁树藩研究学问的特点是不唯上、不唯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进行梳理、整理和分析。他的学生秦绍德在《毕生向学是吾师》一文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宁先生最早涉猎并最有成就的是中国近代报刊领域,而这方面的报刊,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图书馆有馆藏。他用了几十年工夫收集资料,比较、梳理、求证,对资料稔熟于心。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最早出版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报刊史权威著作,成为各大学新闻系科的教科书。宁先生在吸收了《中国报学史》成果的同时,又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材料,找出了该著作中170多处勘误,专门写文章予以纠正,可见宁先生做学问之认真。”
改革开放以后,宁树藩仍然不断对新闻理论进行探索,先后提出“新闻是信息”“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等学术观念。
泡在图书馆收集资料
宁树藩参与编写过新中国最早新闻史教材之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担任《辞海》中国新闻史条目的撰写,到图书馆收集资料一直是他的习惯。除了复旦新闻学系资料室,收藏报纸、刊物较多的徐家汇藏书楼曾是宁树藩经常查阅资料的地方。
在宁树藩的女儿宁晨云的记忆中,她的父亲极其注重史料的收集,秉持“言必有据”的原则,常独自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东北角的复旦到西南角的徐家汇藏书楼寻找旧书文献,“每次路过旧书店、旧书摊,他一定不会错过,必定去转转,看看能不能淘到什么宝。他出差到外地开会,也要到当地图书馆找资料。每找到一份重要学术资料,他都会高兴半天。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候。”宁树藩的学生高冠钢也曾撰文回忆:“徐家汇藏书楼和复旦正好在市区的东西两个角落,我还记得每次我们要坐55路公共汽车换26路再到那边查阅资料,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那个时候,宁老师一有空就和我们一起去。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宁老师与我们一起去的时候,我们两个人有一个照看宁老师,另一个人就上车去抢座位,能够让宁老师有个座位,能够让他一路上休息。宁老师就是这样在几十年间辛勤地发掘,对每一个资料认真地考证,其辛苦程度对没有搞过新闻史研究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宁晨云后来还发现了几份1985年宁树藩去重庆、武汉等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介绍信,其中一张皱巴巴的信纸上写着从住地到北碚图书馆的公交换乘路线。除了国内的图书馆,宁树藩去英国访问时也不忘逛逛图书馆,秦绍德曾回忆:“他专程去大英不列颠图书馆将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复印回来。七十来岁的宁先生高兴得像小孩一样,向同事们介绍这一收获。”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大修道院旧址
地址:南丹路40号
徐家汇大修道院落成于1929年10月30日,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幢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筑为砖混结构,立面对称分段,主入口与两端略前出,顶部作三角形墙花。南立面的山花装饰独具匠心,两侧古典式山花烘托着中央精美高大的巴洛克式山花。建筑同时具有哥特式装饰元素,立面富有层次变化,朴实稳重又不失精致。
土山湾博物馆
地址:蒲汇塘路55号
1864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成立,上海地区首次出现了近代意义的大规模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土山湾工艺院创立了半工半学教学体制,以循序渐进施教、学以致用为目标。近一个世纪,土山湾工艺院培养出大批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传习制度、成果推广等对海派工艺美术的形成和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