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
上译厂三代人齐上阵 这次没有“金手指” 50余位画家与他“跨时空对话”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04-11
“致敬逸飞”大展明起向公众开放

50余位画家与他“跨时空对话”

图1 《宁静的傍晚》96.5×96.5 1984

图2 《清晨》 91.5×102 1983

图3 《后花园》 76.5×107 1983

今年是陈逸飞去世20周年暨诞辰80周年,他以杰出的艺术才华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界最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并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他开拓性地倡导艺术跨界,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大美术”这一前瞻性艺术观念。本周六,由油画家、陈逸飞胞弟陈逸鸣担任总策划的“致敬逸飞——纪念陈逸飞逝世20周年”展,将在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向公众开放。除了展出陈逸飞的《清晨》《后花园》等名作外,此次联展还邀请50多位艺术家参展,他们曾和陈逸飞的生命轨迹交织。邀请展以艺术名义重聚,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后花园》里的《清晨》

展厅外,一个清水红砖、铸铁栏杆的阳台映入眼帘,富有过去年代的美感。这门窗来自陈逸飞陈逸鸣兄弟俩的旧居。他俩童年居住在四川北路,老宅拆迁后,陈逸鸣保留了旧居的阳台门窗,将这个建筑构件整体迁入了美术馆(见下图)。这个阳台见证了兄弟俩的成长。当年,陈逸飞常常在这个2平方米的阳台上写生,在江河交汇的外滩,畅想城市未来的面貌;今天,观众可以站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构件里打卡。

展厅入口呈现了4幅陈逸飞原作,分别创作于1983年和1984年,其中《后花园》《清晨》是他在纽约哈默画廊第一次个展的两幅珍品。《宁静的傍晚》《悠悠小船》同样描绘了他喜爱的周庄的水乡风光。

“阿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艺术观念,我常在他身边,他不厌其烦地讲解画的构思,那些用笔和创作意图。我初到纽约时,他先带我去博物馆看了包豪斯设计,跟我说要用艺术审美与工业设计结合起来,他要我留意时髦的时装设计和城市雕塑,他说,这些比起油画布,更能与城市经济共振。”站在陈逸飞名作《后花园》前,陈逸鸣深情回忆道。

《大路上》呼应《日晷》

参展的50多位艺术家中,也有陈逸飞的同学、同事,其中有一些与陈逸飞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并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和影响力的老艺术家,有上海美术界以及各艺术院校的领军人物,还有活跃在第一线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

这114组作品,以各自的艺术风格、艺术观念和独特的题材所创作的作品,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参展年龄最大的艺术家是92岁的张自申,他的作品《大路上》从陈逸飞创作的城市地标《日晷》的视角,远眺陆家嘴金融区,与浦东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在张自申看来,陈逸飞的《日晷》将中华文化与现代雕塑的手法完美融合。当年,陈逸飞亲自指挥工人在世纪大道吊装,把最美的雕塑和陆家嘴呼应。

著名油画家邱瑞敏为此次展览贡献一幅素描作品。这幅《老人像》创作于1977年,因为陈逸飞在同一地点和他同时画了同一位模特。故人往事,历历在目。

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参展者与陈逸飞相差近40岁,但他们的创作却展现出惊人的精神同构。在陈逸鸣看来,此次展览以“致敬逸飞”为名,既是对陈逸飞个人成就的致敬,亦是对20世纪海派艺术群体的集体观照。

展览将持续到5月3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