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琳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日,2025市民艺术夜校正式开课,今年夜校春季班开设483个点位,共1552门课程,招生3.5万人,掀起了一阵“夜校学习热”。开课前,许多课程名额瞬间“秒空”。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市民夜校”,能看到众多网友晒出的抢课“战绩”,也有不少人留言“没抢到”。
市民夜校的爆火,既是文化惠民工程的生动实践,也照见了都市人对精神生活的深层渴求。一方面,“性价比”是市民夜校的一大“卖点”,相比商业培训课程动辄四五位数的报名费用,市民夜校500元12节课的公益定价让艺术门槛变得亲民可及;另一方面,市民夜校提供了收纳整理、形象管理等新奇多样的课程,让广大上班族能够从兴趣与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此次市民艺术夜校首开中老年班,将学员年龄上限提高至70岁,中老年人能学声乐、舞蹈、书画、养生等课程,这一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对全年龄段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中老年人同样有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市民夜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继续追逐梦想,发光发热。
市民夜校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了一方纯净的“文化绿洲”,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进步。
为让市民夜校办得更好,可以以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创新上持续深耕细作,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比如:强化需求调研,通过线上线下问卷、社区座谈等方式,精准捕捉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兴趣点,确保课程供给精准匹配;又如,优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零基础、兴趣提升、专业进阶的分层教学体系,更好适应学员的学习节奏;再如,创新授课形式,借助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将教学场景延伸到美术馆、公园等城市空间,并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提供课程回放和学员社群等功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展望未来,市民夜校可以建立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让学员参与打分,根据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让课程内容始终紧跟市民需求变化。
作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相信市民夜校将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优质公共文化资源质量,更好点亮都市夜生活,让更多人汲取知识的力量,实现精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