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苒苒
毕加索风格绘画、一键Jellycat……AI风格生图、改图已被越来越多人日常运用。而如今,一款新的AI制图风格:吉卜力动漫风再次破圈——只要一张普通的生活照或者风景照,就能一键转换成酷似《千与千寻》或者《天空之城》中的场景,而这些,全由ChatGPT生成。当全球网友争相将自拍照转化为吉卜力风格的卡通形象,当越来越多如我这般惊叹“科技的神奇”,这场网络狂欢背后,却暴露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困境:AI技术可以“形似”,却难以“神似”。
AI绘画在技术层面取得的突破不容否认。GPT-4o能够将一张普通照片转化为几可乱真的吉卜力风格图像,这背后是算法对数百万帧吉卜力动画的解构与重组。从色彩运用到线条处理,从光影效果到人物比例,AI已经掌握了构成吉卜力风格的视觉密码。但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高级模仿,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能够完美复制大师画作的外在形式,却无法复制作品背后的思想与灵魂——这其实就是真品与赝品的根本区别。
想象力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艺术史上所有伟大的风格创新,无不是艺术家对世界独特认知与想象的外化。梵高的《星月夜》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在于其描绘了怎样的夜空,而在于艺术家如何通过扭曲的线条与狂放的笔触,将内心对宇宙的敬畏与恐惧具象化。吉卜力工作室的经典之作之所以历久弥新,也不仅因为其画风的独特性,更因为宫崎骏等创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的生态意识、反战思想与人文关怀。《幽灵公主》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对战争荒诞性的揭示,这些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才是吉卜力动画的灵魂所在。而AI生成的吉卜力图,充其量只是对这些思想外壳的苍白模仿,如同一个精美的空壳,缺乏真正的精神内核。
AI的本质是用技术进行的精妙仿写,它可以模仿风格,却无法理解生命;它能够复制形式,却难以传递情感。事实上,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真正推动艺术进步的也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人类想象力的突破性飞跃。
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革新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改变了艺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摄影术的发明没有如预期那样终结绘画艺术,反而催生了印象派、表现主义等更加注重主观表达的流派……同样,AI绘画技术的崛起也不应导致我们对技术本身的盲目崇拜,而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艺术的不可替代性。当AI能够轻易生成各种风格化图像时,人类艺术家的价值恰恰应该转向AI无法企及的领域——对生命体验的独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对情感世界的细腻探索。
法国艺术家马蒂斯说:“精确并非真实。”这句话在今天听来格外振聋发聩——AI可以做到精确的模仿,但艺术需要更多的真实。
宫崎骏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通过少年牧真的冒险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成为别人,而在于发现自己。艺术的真谛同样不在于模仿他人,而在于表达自我。当艺术变成空中之城,《天空之城》中拉普达的陨落,恰恰预言了AI绘画的宿命——当技术剥离了宫崎骏笔下“生命与自然共生”的哲思,那些精美的算法图像不过是漂浮在数据洪流中的机械残骸,徒有飞行石的躯壳,却永不能触及巴鲁与希达手牵手时那份对抗重力的人性光芒。
在这个算法日益渗透一切的时代,或许艺术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提醒我们:人之为人,不在于我们能做什么,而在于我们为何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