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
他的文学之路永不“尘埃落定” 春天“爬”上了美术馆的外墙 同谱岁月华章  共奏时代交响
第7版:文体汇 2025-04-13

春天“爬”上了美术馆的外墙

加里波第站在《融合壁画》前

散布在户外空间的《融合雕塑》作品

清明雨润,谷雨生烟,在秀雅的青浦古镇水乡蟠龙天地,大片的油菜花开了。昨天,由余德耀美术馆和蟠龙天地共同呈现的社区公共艺术项目“走街串巷”开启第四篇章,由印尼艺术家赛义夫·奥利亚·加里波第创作的一系列户外雕塑与大型彩绘壁画,在绵密的细雨中开辟出一片“融合之地”。

加里波第1985年出生于印尼雅加达,他的创作横跨装置、绘画、版画与影像等多种形式,以研究型实践游走于美学与自然科学的交界地带。“融合之地”的设想源自他对在地文化、生态环境、社区建设等话题的思考,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建立一种深度联结。

在上海,加里波第了解到清明时节的暖湿气候为蕈菌的繁殖提供了天然的温床,这也为他的创作营造了自然条件。他根据余德耀美术馆及周边社区的户外空间和气候环境,创作了一系列散布于美术馆户外草坪及蟠龙天地景区内的白色石膏雕塑,名为《融合雕塑》。他在精心雕琢的石膏雕塑体内培育本地菌种,使石膏体成为各式菌类生长的洞腔。这些菌菇的生命进程将贯穿整个展期甚至更久,并且随时间生长变化,形成动态的雕塑肌理。

同时,加里波第在余德耀美术馆的建筑外墙对菌丝生长展开抽象的描绘,交织出生命、衰败、死亡与再生的隐喻。他和社区居民、院校师生共创了大尺寸壁画《融合壁画》,与盛开的油菜花呼应,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据悉,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自对中国和印尼两国文化内涵的思考,他用水墨画的意蕴描绘有机形态,和余德耀美术馆改造自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理念不谋而合。

展览期间,馆方将发起“菌菇捕猎”活动,邀请上海市民在蟠龙天地寻找散落各处的菌菇,期望在社区互动体验中改变人们观看自然的方式,增进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有关生态平衡、万物共生的意识。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4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