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正在火爆进行中,本届车展不仅是上海车展创办40周年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缩影;不仅展示了当下的技术巅峰,更勾勒出汽车产业的变革蓝图。
规模创历史之最
在全球众多传统A级车展逐渐失去往日光彩、规模不断缩减的大环境下,2025上海国际车展却逆势而上,热度高涨。据悉,本届车展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和供应链企业参展,展会创下三项纪录:36万平方米展区面积、112家新能源品牌同台竞技、首设“元宇宙试驾馆”。展会期间有超过100辆首发新车亮相,其中上汽和奥迪联手打造的“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型E5 Sportback全球首发;凯迪拉克携四款纯电车亮相并组成“LOVE纯电家族”,实现其纯电家族的全球首秀……全球汽车品牌新品、新技术悉数亮相,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风向标。
加速“智电”赶超
上汽集团旗下智己、荣威、MG、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等品牌都导入更多电动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上汽所有的新技术都将在智己汽车上首先落地。
而智己汽车在上海车展正式发布“线控数字底盘技术”,这一技术以整车X、Y、Z三向六自由度数字化融合控制为核心,可以让近5米长的车身实现4.69米的转弯半径。
此外,仰望U8升级版搭载最新驾驶辅助系统,与地平线合作的智能座舱系统也首次亮相。小鹏汽车则宣布,即将启动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计划。赛力斯首创“以场景定义安全”,发布了包括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安全领域的智能安全体系。
深耕“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则是今年外资合资品牌们的主要任务。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在上海车展,我们全面开启战略成果的‘交付模式’。凭借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全方位融入中国客户所处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系统。”保时捷在车展正式宣布,其中国研发中心已完成战略性架构升级,实现了“本土研发、本土采购及本土质量控制”三位一体的重大升级。数据显示,73%的国际品牌已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力求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供应链扩大
2025上海车展中,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展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呈显著增长。包括博世、均胜电子、邦迪汽车系统、德赛西威等囊括智能化技术业务的世界百强汽车供应商悉数参展,全面展示汽车科技与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和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迭代,愈发多的科技企业作为供应商,成为主机厂智能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比如,华为凭借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吸引众多车企加入各自搭建的智能汽车生态圈。比如通过与赛力斯、长安、奇瑞等车企的深度合作,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得以大规模落地应用。
全球汽车人看中国
以往上海车展是“中国看世界”,如今是“世界看中国”,不少外国专业观众在蔚来展台前驻足数十分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电池模组接缝,并在比亚迪仰望U8底盘下方铺开图纸,用三维扫描仪记录每个结构细节。
一些中国零部件公司的展台前,海外观众人头攒动,不时有人提出各种技术问题。上海车展的参展证发放记录显示,今年外籍注册人数较上届激增,这个曾经以“中国市场风向标”著称的展会,正蜕变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朝圣之地。
预示行业深层变革
本届车展,在光鲜的展台背后,一些微妙变化预示行业深层变革。
一是供应链权力的转移,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中国供应商展台被国际车企代表“踏破门槛”,某德系品牌高管坦言:“我们必须重新学习与中国供应链合作。”
二是价格战走向技术战,越来越多车企选择以技术升级破局——800V超充和AI大模型成为标配,单纯降价已难撼动市场格局。
三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角力。大众集团在车展前夜宣布“增资240亿元扩建合肥研发中心”;Stellantis则与零跑汽车联合发布纯电MPV。与之相对,日系品牌押注氢能。
通过2025上海车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车展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技术创新、生态变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浪潮。这场盛宴终将落幕,但它点燃的变革之火,必将照亮整个产业走向未来的道路。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