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遮阳出行 暑期孩子“机不离手”怎么办 小心“温差刺客”少喝冰镇饮料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07-03

暑期孩子“机不离手”怎么办

专家:堵不如疏,要把电子产品从“敌人”变“工具”

“暑期到了,我家孩子总是抱着电子产品不放,怎么办?”每逢假期,这样的求助便频繁出现在家长群里。随着电子产品日益普及,97.2%的未成年人已成为互联网原住民,可当孩子捧着手机一玩就是两小时,家长的焦虑该如何破局?

近日,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暑期大讲堂聚焦“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陈珊建议,全民触“网”,堵不如疏,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把电子产品从“敌人”变“工具”。

不要乱扣“网瘾帽子”

2023年共青团中央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已达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近乎全民触网。其中,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占比为29.1%,每周使用的比例达到51%。另一项由企鹅有调在2024年5月发布的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则显示,在青少年上网活动中,“上网学习”“玩游戏”“刷短视频”位居前三。其中,在短视频使用目的中,“休闲打发时间”“观看体育艺术内容”“与同学找共同话题”列前三位。

“孩子捧着手机不放,是不是就是沉迷了?”这是暑期家长咨询中的高频疑问。陈珊指出,网络成瘾需满足“明显的功能损伤”及“持续12个月”等科学诊断标准,不能仅凭表面行为就轻易判定。她特别提及,在青少年网络活动中,学习仍占据重要地位,而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探索世界、获取自我认同、建立社交连接的独特方式。

极端管控更易逆反

“如今孩子已是‘数字原住民’,完全隔绝电子产品并不现实。”陈珊指出,部分家庭在暑期采用“断网”“收手机”“装摄像头监控”等极端管控的方式,反而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她分享了一个案例:某家庭长期让iPad充当“电子保姆”,孩子在网络上已然找到了“归属感”,当家长试图强制干预时,亲子关系已出现裂痕。

电子产品并非“敌人”,而是“工具”,基于此,家长也需转变认知思维。陈珊教授以雷军“工作中手机使用也以休闲为主”为例,指出“学习的对立面不是游戏,而是抑郁与无意义感”。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快乐体验与正向反馈时,虚拟世界便成了他们寻求价值感的替代空间。“有个高中生跟我说,‘在学校学习压力大,回家爸妈却只问作业,只有手机能收留我’,这也反映出部分家庭情感联结的缺失。”

共订契约自律“触网”

与其强硬禁止,不如和孩子共同商议使用规则。陈珊提出“行为契约法”,建议家长与孩子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暑期目标与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兑换机制。她对比了两种契约案例:错误案例中“未完成任务就惩罚禁玩”容易引发亲子间的对抗,而正确的契约强调“先劳后得”,如“每天完成计划作业可兑换游戏时间”,并通过“星星奖励”“复盘机制”等强化正向行为。

在具体执行方面,她建议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比如提醒孩子“还有5分钟结束”时,先询问游戏进展以建立沟通,再逐步引导关机。“给孩子‘你关还是我关’的选择,能增强其自主感,比直接抢夺更有效。”

同时,家庭关系是抵御网络沉迷的关键防线,家长应该用高质量陪伴替代孩子对屏幕的依赖。陈珊指出,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缺爱型、粗暴型、矛盾型、放任型。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三个三”陪伴原则:每日就餐时手机消失1小时,分享一天的经历;每天进行30分钟无屏幕的面对面交流;每周开展三次沉浸式活动,如全家运动、绘画、阅读等。“研究表明,每周至少有两小时全家运动的孩子,网络使用更自律。”

实习生 徐一白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