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不能上飞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方面是机场大量截留存放的充电宝,另一方面还有不法商家找到“商机”,卖起3C贴纸。想来,之所以主管部门下这样的禁令,劣质充电宝的危害,应该是很大了。
然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固然没错,因为至少说明有针对性。就充电宝来说,至少一禁了之就可以保证飞机上的“纯净”。不过,要是劣质充电宝的质量确实那么差,具有重大安全隐患,那么,不仅飞机上,其他地方也不应该出现。高铁地铁有风险,家里办公室也有风险,甚至,那些做着共享充电宝生意的场所,一堆充电宝在一起,岂非更是风险叠加?
充电宝大行其道,是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在此之前,手机可以换电池,基本上至少能轻松撑过一天。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换电池这件事情逐渐消失了,电池都被做成内置的。智能手机屏幕大、色彩好、显示度高,刷抖音、看电影、打游戏,能做的事情又实在多。于是乎,电池电量越来越不够用。充电宝应运而生,劣质充电宝也随之大行其道。
要想“消灭”劣质充电宝,无非两个途径:
一个是釜底抽薪。市场技术监督工作要加强,最大程度地让生产、售卖劣质充电宝的商家没有存在空间。既然消费者随手能够在市场上买到“定时炸弹”般威胁飞机安全的充电宝,想来有关部门也能够随手抽查、严格监管。买不到劣质充电宝,自然也带不上飞机,带不进家门。
另一个是降维打击。手机厂商往往花费巨量精力、财力每年推出无数款新机型,又花费大量资金打广告,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难以选择。何不抽出一部分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样让电池能够具有更大的能量,或者让机器耗电量大大减少,再或者能够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说不出专业意见,但我盲目乐观地相信,这应该不是当下技术上无法克服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在上面投入的问题。
如果只能选一个途径,我作为消费者呼吁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