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伯翱
潘天寿的大名在现代美术界可谓如雷贯耳。他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是现代杰出的人物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曾担任浙江美院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留下了不少传世精品。
潘天寿的艺术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不同凡响的市场价值,据资料记载,2015年5月在香港嘉德拍卖会上,这位巨擘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6800万元起拍,经过十几轮激烈竞拍,最终落锤拍出天价2.4亿元,画幅为23.3平方尺。2019年嘉德拍卖会上,《初晴》又拍出了2.058亿人民币,另一幅杰作《午睡》拍出了2.9亿人民币。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规定,潘天寿的作品全部禁止出境。
看这位绘画大师的作品集,竟有好几幅鱼船和鱼蟹的作品,引起我这个“中国钓协副主席”的极大兴趣。1963年春的《竹篓大蟹图》,画的是张牙舞爪的大青蟹,浅黄大竹篓的线条用没骨淡墨写出,清劲潇洒,乡土味十足的渔家竹篓上,先用重墨,再略加勾勒出一只“活蟹”,真是水汽鲜味十足。再看看潘大师笔下的“鱼儿”,有侧面激勇过江的,如20世纪60年代所画的《鱼》,看起来是尾长长的海鱼,黑白明显,尽显丹青守白攻黑的传统艺术笔法。还有一幅《鱼乐图》,画的是三条鱼,和谐惠畅而游,仿佛一家子团圆了!我最欣赏的是尾独立丰腴硕大的江鱼(俗称白鱼),双嘴唇上翘,临乱不慌,鳃鳍上挺,有猛然跃出水面的强劲姿态,长尾摇摆翘指蓝空,似迎着我这渔人示威而来!
潘老的笔墨中体现出“强骨”和“霸悍”的风格,但又不失“静气”和“不雕”。这些水中精灵被他赋予了“十足的精气神”,使水中的生命灵动起来,仿佛要跃出画面了!潘天寿的画为什么如此出名,又常让后人读而不忘、学而不像?他的山水构图十分奇特,秀美中透出绮丽。他的艺术真谛后人更是难以企及,儿子潘公凯,虽子承父业也成为中国美协副主席,但其才华和水平却未及其父项背。因为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扎实基本功,还要有源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独特而新颖的灵感,正是这些,才让潘天寿的作品在中国画坛具有独创性,在艺术造诣上达到炉火纯青之仙境。
潘天寿的出生地宁海面对著名的钱塘江,也是我国最著名的观潮地点,大潮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潘老敬畏这大自然的奇观,在排山倒海的大潮巨浪下,觉得人类又是何等渺小,还远不如水中那过往不息的动物精灵。潮后他经常仔细观察被海浪拍上岸的鱼虾蟹,同渔民交谈,并结下深厚的友谊,不仅了解了渔民的生产生活,还熟悉了鱼虾蟹等江中生物的生活习性。他在投身粉笔生涯期间,经常散步于学院附近“花港观鱼”,也不远百里和学生们一起健步登上富春江桐庐的严子陵钓台驻足定睛,“拜访”如龙似蛟的富春江水里的各种鱼虾蟹等生灵。潘老更是熟谙这“钓台”上立满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妙笔生花之碑文。可以说,这些都为他笔下的那些可敬可爱的江中生灵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这正是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完美诠释。
看到潘天寿大师笔下巨幅《庄子观鱼图》,我的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出了庄子和惠子的传世对话,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答:“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就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就知道了。”
这场庄子和惠子对于水中游鱼是否快乐的旷世之辩,体现了两位哲学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反映出了敏捷的思路和睿智的观点。惠子特别注重哲学上的逻辑推理,他从水中游鱼的角度出发,认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体会到水中鱼是否欢乐的。而庄子从鱼的悠然自得,深深感受到了水中鱼的自由自在和欢乐无比。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总是可以相互理解、融通和互为友善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潘天寿大师笔下的这一幅观鱼作品,用了奇特无比的构图方式,岸上山石如此之巨大,仿佛画出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那种轻松闲适、诗意盎然的对话画面,何尝不是哲学思想的另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