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并与竺可桢先生一起创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黄浦区蓬莱路7弄(旧称“南阳街”),1907年曾就读于上海敬业高等小学堂,如今的敬业中学内设有叶企孙先生铜像。
生于蓬莱路
叶企孙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叶景沄是前清举人,国学造诣很深,对西洋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亦有涉猎,终身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上海县历史最悠久的敬业书院改制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叶景沄出任学堂董事,也是敬业学堂采用校长制之后的首任校长。1907年,9岁的叶企孙入读蓬莱路上的敬业学堂,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叶景沄便辞去校长之职随儿子北上,1913年至1924年担任清华学校国文教师,学生中有梁思成、孙立人、闻一多等人。
在清华求学期间,叶企孙对数学和天文很感兴趣,课余常演算一些美国专供学生阅读的数学杂志上的难题,每解出一题,即向该杂志投寄。十六岁时,他在课余写了《天学述略》等关于天文的文章和《中国算学史略》等数学史文章,发表在清华学校的杂志上。课余时间,叶企孙也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等数学著作。
清华学校毕业之后,叶企孙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求学,1920年6月获理学学士学位,接着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叶企孙在杜安教授的指导下,与帕尔默合作,精确测定了普朗克常数,测得的数据曾在国际上沿用了十多年。1921年,他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布里奇曼的实验室中研究液体静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1924年3月,博士毕业的叶企孙回到上海。
育英才无数
在国立东南大学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叶企孙在1925年8月进入清华学校任教,次年被推选为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以礼让、真诚的魅力团结了一大批醉心学术、恪守初心的物理才俊。1931年8月,兼任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就力排众议,录用有腿疾、只有初中文凭、在江苏金坛一个小商店打算盘的店员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并直言:“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两年后,更破格提升华罗庚为助教,教大学微积分课程。1936年,叶企孙再次打破常规,派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使他有机会接触世界数学前沿。从此,华罗庚开始了全新的学术人生。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曾表示,“我有很多老师,而叶企孙教授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叶企孙老师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怀青年,以毕生的精力培养人才。”钱伟长1931年到清华大学报到后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决心弃文学工学理的他找到叶企孙,希望能转到物理系学习,“出乎我的意料,叶老师不是一位西装革履的教授,而是一位身穿灰色长袍、脚着一双布鞋、身材不高的和蔼长者。他一听我的诉说,就安慰我,叫我不要着急。他说,你这点要求可以慢慢研究。当听说我数、理考得不好时,就鼓励我说:听说你的文、史考得很好,如能学好文、史,只要有决心,同样也能学好数学、物理的。他还举《史记》的例子说,读史书在于融会贯通,不在于死背熟读某些细节……他这番谈话使我学物理的信心倍增,而且也成了我以后学习各种科学的指导方针”。
1946年,不满20岁的李政道也是在叶企孙、吴大猷的联名推荐下去美国攻读研究生的。11年后,李政道在美国与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李政道曾经深情回忆过叶企孙:“叶企孙老师是我的物理启蒙老师之一,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火警钟楼和
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
地址:中华路581号
上海救火联合会建于1907年,1910年9月在救火联合会大门的南面建立起火警钟楼,全称为“南市救火联合会报警钟楼”。竣工一周后,报警钟楼便向市民开放游览,成为上海的新景点。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7平方米,高两层,砖木结构。外墙砌筑青砖,立面上以红砖砌出方形壁柱,柱上砌出水平凹缝。壁柱两旁设小柱,柱上饰拱券窗楣,装饰假券心石。
火警钟楼占地面积144平方米,高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钟楼高约36米,下宽上窄,呈井架状。钟楼中央设铁梯通顶部,每百级置小平台。第四层悬铜铸警钟,高1米,重约2180公斤,现已不存。据记载,警钟由机器操纵铁锤敲钟。敲钟的方法也仿照租界,即将老城厢划分为几个救火区,一旦发现火情,先击钟25响,稍作停顿后,再以击钟次数代表某一区发生火情。
清心中学旧址
地址:陆家浜路597号
清心中学创建于1859年,原名“娄离华学堂”,1865—1868年在原址上先后建校舍,1909年改名为“清心中学”。民国十二年(1923)重建校舍。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全校学生发动护校斗争,打响了上海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炮。1953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市南中学”。
清心中学现存蟾芬堂、石麟堂、校长住宅三幢近代建筑。蟾芬堂高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平面略呈矩形,立面左右对称,底层中央设凸出的主入口,开尖券门,装饰多层线脚。石麟堂占高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平面略呈“L”形,立面左右对称,底层中央主入口部分呈八字形凸出,中央开方形门洞,置中式槅扇门。立面各层开方窗,二层于主入口上方挑出阳台,装置交叉式水泥栏杆。校长住宅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高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平面略呈凸字形,立面左右对称。底层中央设主入口,开方形门洞,两端各设八字形凸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