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义乌再创纪录——外资经营主体突破10000户大关!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义乌“含新量”也显著提升,机电产品、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强劲增长,折射出从“小商品集散地”迈向“创新设计高地”的转型,书写着县域经济的“全球生意经”。
“朋友圈”扩大
7月31日,巴基斯坦外商阿里卡姆兰在义乌拿到了自己新公司的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它标志着义乌外资经营主体数量突破10000户大关,成为全国首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县级市。
2023年8月,义乌诞生的第100万户市场经营主体恰好也是外资。土耳其外商安奈斯在义乌成立公司从事跨境服饰生意,“这次,我和中国合伙人从提交申请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只用了一天时间,在义乌做生意,效率高、服务好,当时定下的‘3年产值2个亿’的目标肯定能提前实现。”
安奈斯的经历并非个例,“世界超市”早已铺好了迎接全球生意人的红毯——义乌是浙江省最早获得外资登记权限的县级市之一,浙江首本外资合伙企业执照就在这里诞生。
基于这样的优势,义乌持续加码优化营商环境,自2022年12月推出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和涉外服务10项新举措以来,当地外商加速回流,外资经营主体增长呈现“激增”态势。
为了更精准对接这股涌入的外资热潮,结合外商投资需求大、外资企业多的特点,义乌在浙江全省率先推出外资登记信用承诺制改革,信用良好的申请人仅需提交相关信息申报承诺书,无需再提交相关外文材料的翻译件。
“我们在全国首创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可复制的外资商事服务改革举措。”义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义乌已具备全类型外资经营主体登记权限,所有主体登记时间也从法定15日缩短至1日。”
一条由“服务好、材料简、时间短”铺就的绿色通道,让“世界超市”的大门越开越大。而当全球客商走进义乌之后,他们很快发现:从这里出发,可以把生意做到更远的地方。
2022年6月,投资超10亿元、占地20万平方米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投入运营,成为义乌商城“出海”首站。它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国家不少商户入驻,甚至有人将其作为迪拜的“打卡点”之一。
上个月,义乌商城版图再落一子: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亚洲首个海外分市场在日本大阪心斋桥商圈开门迎客,经营主体近百家,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标志着“世界超市”在全球布局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含新量”提升
贸易方式创新、商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义乌“含新量”也在不断提升,曾经的“廉价小商品”代名词,如今正被高附加值产品重塑为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义乌市力虎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工厂车间里,用上人工智能的机械臂高效运转,几条流水线高速作业,机器轰鸣与数据跳动共同奏响生产序曲。该公司负责人朱淑英表示,近几年,借势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她家的打气泵等汽车用品,凭借高性价比和良好品质,成功叩开欧美市场大门。“通过与国际认证机构合作,我们的产品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通无阻,这就是品质带来的竞争力。”朱淑英手持欧盟CE认证证书强调。目前,公司产品还获得了美国等国的10多项专利,公司年销售额已破7000万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数据印证着转型:今年上半年,义乌机电产品出口占义乌市出口总值的37.0%,其中家用电器增长20.5%,汽车零配件更是飙升60.9%,达到58亿元。
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研究员杨志文分析指出,从简单的塑料制品到精密的电子配件,从普通的服装鞋袜到功能性面料制成的户外用品,这几年,义乌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将传统小商品升级为智能、环保的高附加值产品,走上了一条从“代工”到自主设计研发、自主品牌打造的转型之路,不断破解竞争困局。
10000家外资经营主体、100多万户市场经营主体的背后,正是一个县级市用改革、速度与想象力写就的“全球生意经”。
本报记者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