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
“他还是个孩子”不是“挡箭牌” 上海金融犯罪案件数小幅下降 照片多次精修仍不满意还能退款吗 非洲象家族再添“千金”
第6版:社会新闻 2025-08-13

上海金融犯罪案件数小幅下降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量降幅明显但诱导性、迷惑性更强

本报讯(记者 郭剑烽)昨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以来上海金融检察综合履职工作情况,以及涉洗钱犯罪、涉外汇犯罪领域检察工作情况。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784件1327人,受理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384件2671人,涉及四类23个罪名,其中,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0件33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740件1351人,金融诈骗罪343件585人,扰乱市场秩序罪291件702人。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基本平稳,并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其中案件数下降6.80%。

金融犯罪呈现出行为手段不断复杂化、运营方式集团化、关联犯罪链条化等趋势特点。

●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量降幅明显,但以康养、影视投资等为名义的案件诱导性、迷惑性更强 部分案件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社会关注度极高;非法集资名目繁杂,“传销+非法集资”案件不断翻新;借助AI技术,犯罪手段更加智能隐蔽。

● 证券犯罪罪名集中,财务造假犯罪受案数量增加 新类型、新手段频现,司法认定面临新挑战、新问题;犯罪组织化、链条化趋势明显,个别案件存在内外勾连;并购重组领域成为内幕交易违法犯罪“重灾区”,“集团化”共同犯罪比例高,信息传递手段更加趋于隐蔽复杂;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案件数量增长,部分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失守。

● 贷款、信用卡、保险领域诈骗风险凸显,非法中介扰乱金融秩序 非法中介利用其对金融制度条款和审批业务流程的熟悉,利用客户不法需求实施犯罪以谋取高额利益,在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犯罪模式可复制性、可传染性强,团伙重复性作案,社会危害性大。

● 境内外“对敲”型非法汇兑案件多发,资金跨境转移追踪难度大 以境内外“对敲”手法进行非法买卖外汇的案件已占此类案件的七成,犯罪人员往往通过控制境内外关联账户进行两地“对敲”,并借助合法交易外衣掩盖非法汇兑实质,企图逃避监管。

● 虚拟货币成为犯罪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 虚拟货币因其依托区块链技术具备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全球流通特性,被犯罪人员利用实施违法犯罪——非法集资犯罪常以虚拟货币作为投资名目和噱头吸引投资者,洗钱和非法经营犯罪易将虚拟货币作为支付结算和违法交易的手段方式,以隐匿资金流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