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近3小时“普特会”未达成协议 广告 上海,一座“抗战城市”的历史使命
第7版:国际新闻 2025-08-16
专访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

上海,一座“抗战城市”的历史使命

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上海军民与国际友人并肩作战,留下无数动人的历史片段——这里从来不只有迷人的城市风景,更有充满血性的城市风骨。上海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那段历史,深耕上海城市史研究40余年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感慨良多。他用自己多年研究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80年后我们仍然需要重读上海这座城市的“抗战故事”,铭记这座城市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让抗战记忆留下来

从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幸存者及其遗孀,抗日英雄谢晋元的儿子、孙女,到三百多名“慰安妇”幸存者……在过去的40年里,苏智良接触过不少亲身经历过抗战的前辈以及他们的后人。

那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一个个老去,但他们关于抗战的记忆却因为“苏智良们”多年来的寻找与访谈,得以在博物馆、媒体、书籍中以各种形式留存给后人。

在苏智良执教的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二楼便是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几乎每个星期,博物馆都会接待不少从韩国远道而来的参观者,甚至有一些人已经是第三次来了。”苏智良说,尤其是中国调整签证政策以来,拖儿带女组团前来的韩国家庭参观团以及研究者参观团更是多了不少。这座博物馆之所以吸引如此多韩国游客,是因为不少来自朝鲜半岛的女性当年也曾被迫沦为日军“慰安妇”。

“苏智良们”还带着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走访历史遗迹,重温抗战故事;同日韩学者合作编撰《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通过他国视角更全面地回顾二战历史。

历史永远值得铭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像苏智良这样的中国学者的努力,国际史学界的二战史研究才得以在西方视角之外看到东方战场的叙事。然而,受到国际局势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

“一股历史修正主义逆风从日本刮起,正直、进步的历史学家的声音被高涨的右翼声音所淹没。”苏智良深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捍卫正确二战史观的重要性。

他还记得,许多年前在东京访问时,有一位从事东亚史研究的日本教授曾对他说:“如果你们也忘记了,我们还会记得住吗?”这句话让他深有感触,如今他也希望将这句话分享给年轻一代。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苏智良表示,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和重温历史,人类才能反思战争的罪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携手面对挑战。对东亚国家来说,也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建繁荣和平的未来。

上海作出杰出贡献

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重读它在烽火岁月里写就的历史。黄浦江畔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浪潮,两次淞沪抗战在这里发生,新四军在上海浦东朱家店打了一场载入我军军事史册的经典伏击战……还有法国神父饶家驹等倡导的南市安全区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而逃亡的3万犹太难民也在这里找到了避难之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第80个年头,上海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7月,“铭记英雄、共创未来——飞虎队主题历史图片展”在上海黄浦区文化中心开幕;8月,“起来!起来!起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上海图书馆揭幕;还有一场主题特展正在上海《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楼举办。

“可以说,上海这座城市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苏智良说。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在捍卫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战后国际体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增进国际交流等方面,人们一如既往可以对上海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齐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